一代宗师尚云祥所传“三大绝艺”
尚派形意拳传承人张金涛述:一代宗师尚云祥继承郭云深先生形意门的三大绝技“半步崩拳”、“大杆子”、“丹田气打”,一直在尚门中秘传,今恩师刘俊峰先生将此三大绝技公布于众,揭开其神秘面纱,满足广大形意拳爱好者的求知欲。
“半步崩拳”是五行拳之一,它动作简单、朴实无华,但郭云深老先生却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而名扬武坛。
武坛巨擘形意大师尚云祥先生,深得郭云深老先生真传,也以“半步崩拳”名冠武林,“半步崩拳”究竟绝在何处?日本武人松田隆智在《中国武术史略》一书中,对尚云祥老先生所用“半步崩拳”进行了阐述,尚先生和敌方交手时稍微一动,敌方就得倒下,此话已点出了“半步崩拳”之奇。
拳经云:崩拳之形似箭。说明它的劲不但直而快,而且是八面螺旋劲,(即打中有顾)直出直入、又是足踏中门,趟劲得发。“半步崩拳”在实战中不管重击还是轻放都很好用,所以“半步崩拳”之技成为形意拳之特技之一。
单以“半步崩拳”的上步来说,前脚趟进(垫步)后脚并不超过前脚(故称半步崩拳),而落于前脚后面,从外形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正因如此才出人意外,更显出了“半步崩拳”的特技。其实“半步崩拳”是形意拳打破传统武术所用“弓、马、扑、虚、歇”为步型的惯例,而形成的“形似夹剪,行如槐虫”的形意拳特别步法,即后蹬前趟具有脚打踩意勿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风之威力。
“半步崩拳”前脚上步比传统武术所用任何步法的步距都要远。虽然是前脚向前趟进,但其步距比传统武术上步即远又活的多,况且尚派形意要求门人上步都要练出,后蹬前趟、去意好似卷地风,脚打七手打三,以及“挣崩摘豆角”、“犁稠五趾顶”的威力来。
这些要求不但上步快而远,而且前脚(腿)触及敌方如铁犁翻地(直中有横),把敌方拔根抛出的绝技。正因“半步崩拳”前脚向前趟进踩落、后脚跟进,这一特别步法更能体现形意拳特有的绝技,用于技击肯定比手劲大得多,可惜掌握足打者甚少。
“半步崩拳”其特技绝不是单凭靠下死功夫所能求得的,而是在明白老师的指导下,再下到功夫才行。“半步崩拳”虽是前脚趟进踩落、左右手交替拧转螺旋打出,但不是单一像拳击似得“以速度胜人”。
它不但发挥后蹬前趟、脚打七手打三、去意好似卷地风之威力来,而且充分发挥身似弩弓,手是八面螺旋之箭,它以腰为主宰,丹田为动力,以五脏之神,四梢之神,为神威之源泉,两臂交替螺旋打出,犹如老火车头两边带动整个列车的传动臂一样,来回交替、化、挂、打结合。
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火机一发物必落”。说明半步崩拳每打出一拳,就得有一击必杀的效果,化打结合、三催劲整、丹田发劲、腰劲得发,又是脚踏敌之中门(中心线),敌方难避,遇到遮拦,两手交替,挂打结合,椄手就变劲,五拳之劲就随敌方之势而还击了。
为此崩拳用于实战,较其他无论是重击还是发放都好用。因此,郭老先生视半步崩拳为绝艺实不为过。要想练有所得,须有名师指点,绝不是靠下死功夫才能求得的。拳经云:“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
这说明技艺和功夫是两码事,功夫大不等于技术高,技术在于传授,功夫在于实练。技艺高才能高人一等,技术高是方法妙,功夫大是有实力,所以如追求形意技术者,必须投明师。
虽然许多习练者,不计寒暑的去钻研锻炼“半步崩拳”,但未能练出贤辈们的技术要求来,为何?因你未真明白半步崩拳的训练方法。
见行于外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在丹田气的培养和运用,以及“五脏之神”、“四梢之神”、意气劲的运用,未能得其窍要,望习练者明理再下功夫。
尚芝蓉先生听其父说说,欲得“丹田气打”之绝艺,必须先充实“丹田”之气,使丹田混元之真气,并在修炼桩功和大杆子、大枪、三步功夫中,以及练拳发劲和实战时加以运用和不断充实的基础上,使小腹(丹田)之真气充盈如鼓时,再做丹田旋转、抖弹、崩炸、摇转、气卷、翻浪和气沉丹田等功法。
待内外混元完全协调一气时,再用拳脚击打丹田(小腹)和胸肋,也可配合步法用小腹撞击墙壁、木桩、重沙袋等。
待日久功深,你会感到小腹丹田气丘增大,气满如鼓,就像弹性极强的皮球一样,收放(松紧)自如。
此时应用于实战不但能化解各种来击,而且能化打合一,将其来击反弹打出(即丹田久练成根本,五行合一显奇能)。
当年郭云深老先生三体式一站,任五壮汉各持白蜡杆顶其腹部一齐较力,不但不能使郭老先生移动,反而郭老先生丹田抖发,反而把五壮汉摔出丈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