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北平国术馆,曾悬挂国术先贤的照片十三幅,其中尚云祥先生的遗像是唯一被发现并保留下来的,像旁边有弟子许笑羽的谨识,实为珍贵。
先师尚公云祥,字霁亭,山东武定府乐陵县城南尚家庄人氏。
公自幼习学各家拳术,后拜深县先师祖李公存义门下,习学形意拳术,不计寒暑,从无间断,赤足练习,致将佛殿金砖磨成深沟两道,当时有铁足佛之称。
继蒙先太师祖深县郭公云深珍爱,远道来寻,亲身教诲,遂将形意之深微奥妙,以及平生半步崩拳之心得尽情授予。
公艺更大进,如鸡形四把、碎步蛇形、虎形、猴形、劈拳等皆能深入化境,器械则以刀枪棍剑及菱角刀等最有深刻研究。
公性和蔼,一生谨慎,广交游,举止壮重,态度大方,故同道咸以识公为荣,教授生徒,尊重武德,尤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笑羽满愿长侍左右,以报师恩于万一,孰意去冬不幸弃我仙逝,享寿七十有四,从此后形意门中,顿失宗师,呜呼痛哉,谨就所识,略述梗概,藉资敬仰,而志纪念。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一月一日门徒许笑羽谨识
李存义是毫无争议的形意门三代第一人,不论是武功、贡献,还是社会影响力,在他所处的时代,不止形意门,整座武林中,他都是顶尖人物。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HEB省深县南小营村人。
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后入形意拳名家刘奇兰门下,早晚习武九年。
因悟性好,为人厚道,深受师父喜爱,身不离刀的跟随师父刘奇兰走南闯北,交流切磋武艺,铲除民间不平事,为百姓伸冤,惩地方黑—恶势力,所向无敌,名威声赫。
家乡父老誉李存义是“河北门神”,武林人誉其为“北侠”。
后至京与程廷华等为友,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武艺日臻成熟。
京城靖摩寺招考武士,李存义考得第一名。
1896年,将佐抵金陵做军队国术总教习,随营教授。
又任过两江督标把总,因淡于仕途,离职回到河北任丘瑞生祥布庄看家护院,兼教习武术,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任镖头。
这是李存义前半生的履历,与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任何一个民国武人相比都绝不逊色,在他的前半生中,李存义是一个纯粹的武人。
李存义一生留下的名言很多,但大多是后半生于民族困顿之际的奋发之言,他前半生唯一的金句是“嬉习武艺,艺不从身”。
在他师从刘奇兰学艺时,同门师弟是周明泰,二人在刘奇兰家的后院都有自己的练功房。
李存义练功在西厢房,周明泰练功在东厢房。俩人比着练武艺,习武时的发力声都能听得清楚。
周明泰个子矮,是刘奇兰的书童,文绉绉的,武艺逊色于李存义。
起初与李存义过招,不是李存义的对手。
找到师父刘奇兰征询,刘奇兰帮周明泰找出了动作中的弱点,让他在练鸡形上下功夫。
周明泰接受了师父的指点,刻苦习练,改走轻灵迅捷的路子,不再刚猛发力。
李存义听不到周明泰习武时的发力声,就问周明泰是怎么回事。
周明泰隐藏秘密,回答说:“再练也赶不上你,不练了。”
李存义听了心中暗喜,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再习练拳法时就不如以往那么按时和认真了。
结果到了年终,师兄弟俩再交手,李存义败给了周明泰,感觉很意外。
师父刘奇兰点明了其中的原因,李存义方恍然大悟,连连拍打脑袋,说:“嬉习武艺,艺不从身。”
此后,李存义不论是自己习武,还是教徒弟,都特别认真。
而他和周明泰之间也没出什么嫌隙,江湖传言,大概在1880年左右,尹福、程廷华、李存义、耿继善、周明泰,刘德宽、张占魁等七人,在李存义家里结“形意、八卦”两家之亲。
拜为“生死兄弟”,合并了形意、八卦两门,武林人称为“七侠结盟”,深州传人则叫“七侠结义”。
关于此事,姜容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武侠奇人传》中有过很有意思的描写,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
而他后半生的故事,则是从1900年开始的,那一年,他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成了义和团的“大师兄”。
光绪庚子年的六月十七日,一千七百多名沙俄军队攻占了天津老龙头火车站。
义和团众人在李存义带领下,以刀枪剑戟与洋枪火并,血战老龙头。
最终战果,根据目前资料显示,共毙敌62名,伤320多名。
至于义和团众伤亡,不知凡几,但这62人的杀敌数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李存义一人所为,也是此战,杀出了“单刀李”的大名。
李存义的弟子傅剑秋对此事留有文字记叙:“庚子之岁,八国入侵,洋兵到处掳掠,奸淫烧杀,民不聊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