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便出现在了中微子上。
中微子是恒星聚变过程中的重要产物。
而这种量子,对于杨猛祖父时代的人类来说,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他祖父之前的年代,
中微子因为极强的穿透力被认为是一种没有质量的能量粒子,
相对于可以被铅板阻挡的核裂变辐射,
由氢弹这种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微子。
可以轻易的穿透地球,
而如此夸张的穿透力,
却远远没有达到中微子穿透力的极限。
由太阳这种等级的聚变所产生的中微子,
经过数学模型的计算,
就算用一个实心铅球将太阳系包裹,
中微子也照样可以穿透,
若想完全将这样的中微子阻挡,
要在太阳系和比邻星之间,放置一块厚度超过4光年的铅板,
才能勉强挡住太阳所散发出的中微子。
也正是这样的数据,
让一些科研人员,视中微子为未来通信的理想方法。
然而,当时间来到20世末,
第一台中微子通信装置成功建造出来后,科研人员却惊讶的发现,
中微子通信装置的信息传输距离十分的有限,
这种情况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
直到1998年通过验证中微子震荡实验,
物理学家这才发现这种穿透力极为恐怖的轻子,竟然存在质量。
作为一种拥有质量的量子,即使这点质量极为微小,
可传输距离与信号发射装置提供的能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无法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人类来说,
中微子通信似乎有些鸡肋。
因此一时热度无两的中微子通信,
在那一年,
随着杨猛祖父诞生,热度慢慢消减。
……
许多人不再关注中微子,
但物理学家依旧在对中微子进行着研究。
虽然知道了中微子存在质量,
可中微子的具体质量是多少?
该用什么数学模型计算?
依旧没有答案。
因此在杨猛祖父的青年时代,
中微子质量问题,
一直是浮于粒子物理上的一朵疑云,亦是待人摘取的诺奖果实。
也正是科研人员没有放弃这个谜题,
终于让人类找到了打开可控核聚变的钥匙。
起先,科研人员认为。
找到测算中微子具体质量,需要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粒子对撞。
但基础学科的突破,
往往从另一个从未设想的方面出现,
随着人类在太阳系内的活动,
当一些深空探测器离开地球远离太阳。
在太阳粒子流干扰减弱的情况下,
人类捕获到了,更多来自其他星系的中微子,
通过检测这些中微子的震荡数据,
人类这才发现,
不同等级恒星聚变产生的中微子,
似乎存在着一些微妙的振荡参数差异。
尤其是接收到零年龄主序恒星(恒星初始阶段)的中微子后,
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经过数年的比对研究,在排除探测误差的情况下,
经过数年的研究分析发现,
这种微妙的差距,
很有可能与热核聚变燃烧过程的脉冲不稳定性(简称ε机制)有关,
而ε机制开动的临界质量与化学丰度的关系,又可能影响中微子的震荡参数。
如此,通过中微子震荡参数的变化反向推出,
恒星核聚变从吸积盘到迸发聚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虽然没能一下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
可由此,人类从中微子身上找到了另一条通往可控核聚变的路。
与此同时,
随着可控核聚变突破曙光的出现,
中微子通信技术再次被科研人员注意到。
因为每个恒星,所喷射出的中微子在震荡参数上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而通过这样的差异,
每个恒星都有了一种独特的“指纹”模型。
在中微子在生成时,会发生三种状态转化,
即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
这三种味的转化与宇宙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过确定每种恒星的中微子震荡参数,
再计算中微子三种味,在空间位置上和时间上的震荡参数,
便可以建立一种,可以用于星图的坐标系。
而这种坐标系的精度,
几乎可以赶的上原子钟,
也正是因为如此准确的精度,
即使在鲁坦星和太阳系12.36光年的距离下。
他所发出的信息也可以准确的传递到地球,
可如今小伊告诉他参数出现了问题,
这很有可能导致,整个坐标系的混乱,
就算信息能发送出去,也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可为什么会出现参数的问题?”
“每个恒星的中微子震荡参数都存在一定的独特性,
若是这样,
岂不是说明,我现在并非是在鲁坦星系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