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散了吧。张相,魏公,和秦王来御书房一趟。”李洵站了起来,口语化的说了一句,便当先退到后殿去了。
满朝文武便井然有序的退出这议事大殿,张廷渝三人则是联袂往右侧的御书房走去。
三人并肩而行,步子倒也不急,徐徐的走在这青砖碧瓦之间。
“陛下何事唤我们。”魏钦黎捋着长髯,笑呵呵的问了一句。
张廷渝摇着头,“去了就知道了。”
魏钦黎继续道,“之前不是说了嘛,这沁园一事,多半是有心人为之,张相为何还让陆学士又参了一次?”
“你个老匹夫又乱扣帽子?”张廷渝冷哼一声。
“这次我得站魏公这边了。”李琰呵呵笑着,“张相你不地道。”
“羞与为伍。”张廷渝甩了下衣袖,加快脚步。
魏钦黎和秦王对视一眼,只是摇头笑着。
此三人,算是代表着大齐朝堂上的三个完全不同的利益集团。
其实严格来讲,魏钦黎和张廷渝两人算是莫逆之交。两人从年轻的时候便相互结识,是同一届的考生。
后来,随着政治道路的不同,逐渐走向各自不同的道路。
尤其是本质理念的对立。
那就是在针对大齐总体战略上的国策问题。
张廷渝认为,此时的大齐已经病入膏肓,重症还需重药医治,要想祛除这多年的沉疴,必须要下猛药,要革新。
只有图变,才能求存,否则这大齐迟早在这温水里被烹熟。
而魏钦黎则是恰恰相反,正因为大齐已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更应该以稳重为本,不可轻易冒进。
因为冒进大概率只会加速灭亡。只有固本才能徐徐图存。
两人都有各自的角度,渐渐的就形成各自的文官集团。之后更是演变成不单单是这个点上出了分歧。
很多政策,决议等双方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秉承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人都有利益趋同性,到了张廷渝和魏钦黎这种级别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成为这种趋同性的核心点。
很多时候身不由己,都是被集体利益裹挟着前行。
因为彼此都是巨各自轮的掌舵者。
至于这位看起来面向和善的秦王便相对来说较少在这方面上表明自己的立场,他要做的就是平衡皇族和朝堂之间的微妙平衡。
很快,三人就来到了御书房。
李洵正坐在桌子后喝着燕窝,燕窝是韦贵妃亲自端来的,她现在正候在身侧。
“见过韦贵妃。”张廷渝三人拱手作揖。
韦贵妃轻轻颔首,端着盘子,非常有眼力见的先行离去。
李洵将最后一口燕窝喝掉,用绢布抹了下嘴,这才对三人说道,“坐。”
张廷渝三人在前面的小椅子上坐了下来,李洵随手拿起桌边的一道密折递给三人,淡淡道,“看看,昨夜刚到的。”
张廷渝三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都没问,将密折在手里相互传阅。
很快三人就看完了密折,脸色均都很是严肃。
密折的内容很简单,南阳王在并州北部边境以练兵名义集结大军三十万。并州以北是金州,是大齐南境的枢纽之地。
是大齐南境十数个州互通往来的必经之地。
南阳王在此集结三十万大军,绝非什么练兵之类的荒唐举动。
李琰沉吟一声,说道,“南阳王两月前以迅雷之姿。兵分两路,星夜夺取幽,并两州之地,从此左右再无掣肘。但此一役,南阳王自己也元气大伤。
不修养生息数年,如何能消化这般重大的战果?此时就想挑起事端,他就不怕胃口太大把牙齿崩坏?”
“这就说明我们之前的猜测没错。”魏钦黎出声说道,“南阳军虽是南境最骁勇的军士,但又如何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攻下两州之地。
单凭南阳军根本无法兵分两路,背后必有人相助。我们之前怀疑是南疆相助,现在看来十有八九就是如此了。
也只有南疆出大军相助,南阳军才能迅速攻下两州之地,而且现在就有余力觊觎金州。”
“据当时幽,并两州的战报,并未见南疆兵士身影。”张廷渝补充了一句。
魏钦黎道,“战场本就瞬息万变,南阳之地全在南阳王的掌控之下,掩盖南疆军入境一事不算难事。”
张廷渝反问一句,“南疆和大齐是世仇,南阳王倾州之力同时攻打幽,并两州。南疆不在背后搞事就已然不易,你觉得还会出兵相助?”
“或许他们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勾结。”魏钦黎又问道,“若非如此,如何解释此次南阳军三十万兵马的调动?”
“陛下,这三十万都是南阳军嘛?”张廷渝转头看向李洵问了一句。
“密折上是如此说的。”李洵冷然的说着,“南境州郡多各自为政,朕的眼睛耳朵就像是被拿布罩住一般。”
张廷渝三人赶紧欠身作揖,“陛下息怒。”
“朕不生气,说说吧,你们怎么看这件事。”李洵摆手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