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是杨峰与陈兴陪着我,”提到陈心时候允熥顿了顿,继续道:“在这条街上逛了一会儿,之后去了另一条街上的山东面馆吃了碗面。”
“那面馆的主人叫做唐伯鹤,之前也认识杨峰与陈兴,看起来是个很和善的商人,就和前面那个人一样。”允熥正要描述唐伯鹤的样子,忽然一眼瞥见就走在他前面几步的一个饶背影看起来很像唐伯鹤,指着道。
可就在此时,那人忽然侧头对身旁的人了一句什么,允熥见到他的侧脸呆了一呆,还未话,张无忌就脱口而出:“那不就是山东面馆的东家唐伯鹤么?”
“谁在叫我?”张无忌的声音略大了些,唐伯鹤的耳朵也尖,就听到了这句话,忙回过头来,就见到了正看向他的允熥等人。
他也愣了一愣,忙甩开身旁的人跑着过来行礼道:“的见过,公子。”
“免礼。”允熥淡淡的道。
“多谢公子。”他又行礼。
“不用这么多礼。”允熥笑道。
“见过公子。”张石泉正与唐伯鹤一块走着,忽然见他转过身向这个年纪大约二十七八岁的公子行礼,知道必定是身份十分贵重之人,忙过来想要套套近乎,看看能不能拉拉关系,做些生意。
“嗯。”允熥淡淡的答应一声。
张石泉还想什么,唐伯鹤已经看出允熥有些不耐烦,对他道:“老张,我招待贵客,你就先回去。”
张石泉自己当然也看出了允熥不耐烦,但为了生意还是坚持凑上去话,直到护卫都面露凶相才不得不告退。但在返回的路上,他看着正与允熥话的唐伯鹤,心中恨恨的想着:‘有贵客竟然不介绍!我又抢不了你的生意!’
唐伯鹤当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即使知道也只能报之以苦笑。允熥的身份不敢透露先放一边,即使介绍了,皇帝一般也不会用宫外的东西的,白介绍。
允熥也不知道,更不会在意张石泉想什么,他等那人走了,对唐伯鹤道:“老唐,今日这是做什么去了?我记得你家在北边的街道,菜市场也在北边,到这条街做什么?”
“回公子的话,的适才是兑换金币去了。”唐伯鹤回答:“今日是允许兑换金币的头一日,的就去换些金币。”
“哦。”这个回答允熥并不觉得意外,但问了一个让他意外的问题:“你觉得朝廷定下的这个兑换章程如何?朕指的是只允许兑换金币,不许兑换银币或其他?”
“如此做法十分妥当。”唐伯鹤丝毫没有犹豫地道:“允许用宝钞兑换金币,之后人们再也不必担心宝钞贬值,真是好事。公子,您也许不知晓,普通百姓不太在意,但对我们这些生意人来,因宝钞原本只能兑换粮食,而粮食一年四季的价钱也不一样,使得宝钞一年四季的价钱也不同,做生意的时候不太方便,有时也会亏钱。允许兑换金币后就不会如此了。”
“至于不允许兑换银币的也能明白。若是允许兑换银币,兑换之人会多两三倍,朝廷要用的人也得多两三倍。既然能够稳定宝钞的价钱,也不需如此。”
虽然唐伯鹤对允熥问他这个问题有些意外,但他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绝对不能不好,所以全是支持的话。何况他也确实真心这样想。
“哈哈。”允熥笑了笑。唐伯鹤身为成功的商人,和一个千户的父亲,按照后世的话属于中产阶级,意见自然是出于自己的角度,对兑换章程比较满意。如果换一个普通老百姓或商人,比如刚才的张石泉,在不知道允熥真实身份的情况下答案应当会截然不同。
不过普通老百姓和商人本来就不是宝钞的使用主体,他们更多的还是使用铜钱而不是宝钞;最有钱的一批人也不会使用宝钞,他们更多用大额黄金交易;如同唐伯鹤这样的中产阶级正是宝钞最主要的使用对象,他
们满意就达到了这个政策出台的目的。
所以允熥对于唐伯鹤的回答很满意,正要夸奖他几句,就见唐伯鹤又道:“公子,可是有个规矩的觉得不妥。”
“什么规矩?”
“公子,按照规矩,用宝钞兑换粮食仍然是一贯钞兑换一石,可粮食在不同季节的价钱不一样,朝廷有时会亏钱啊。”
“比如每年春粮食最贵的时候,京城一块银币只能换四石粮食,一枚金币是三十二石粮食;而一枚金币换四十贯宝钞,可用宝钞去兑换粮食,一贯能换一石,如此一来,每四十贯钞,朝廷就亏了八石米。”
“臣请求修改兑换粮食的规矩,以免朝廷有所损失。”唐伯鹤道。他觉得适才的话还不够,决定要进一步拍朝廷马屁。
“朝廷岂能如同普通商人般斤斤计较?何况朝廷的粮饷本就取自百姓,兑换粮食时让百姓多得些利也没什么。”允熥道。他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思来想去觉得如果使用浮动兑换比率,主管的官员很容易弄虚作假贪污,损失的可能比现在更多,也就决定暂时不改了,等将来金本位真的稳定了,直接撤销朝廷的粮食兑换业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