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气息沉稳,并没有众人意料之中的暴怒。
“范先生聪慧绝顶,本王的确是这个想法。”
范文程早先听到多铎败于潼关的消息后,便在心中思考应对之策。
“如今江北四镇,高杰已死,徐州至凤阳北的高部当不战自溃。”
“刘泽清本为明朝的山东总兵,现驻淮安,这是个庸才,崇祯传檄勤王,他乍称落马不至,根本没有北犯的胆子。”
听着这些分析,多尔衮微微点头。
对于范文程,他还是非常尊敬的,入关之后,范文程为大清鞠躬尽瘁,他也都看在眼里。
多尔衮深深知道,对付汉人,仅凭人数较少的满洲是行不通的,像范文程这样的人,需要拉拢。
范文程没有留意多尔衮此刻的心绪,仍在尽心尽力为主子出谋划策,说着心中所想。
“刘良佐驻寿州,听说他的兵马在那一带劫掠甚重,早失人心。”
“何况刘良佐为祖大寿旧部,可以让祖大寿书信一封,许以***厚禄,就算不能招抚,也当为多铎整兵拖延时日。”
“若叔父摄政王亲自下令,想必祖大寿也不会不给这个面子。”
多尔衮微捻手指,淡淡说道。
“范先生想的周到,接下来呢?还有一个黄得功。”
说到这个人,范文程的目光陡然阴沉下来,脚步停顿,良久,才是叹了口气。
“若调肃亲王西进,最大的变数便是此人。”
“这黄得功在明朝是凭借战功封爵,在明军中声威显赫,久经沙场,本领不小,且一直都有进取复土之心。”
“若肃亲王部西进,山东至淮扬一带便没了我大清的主力,若这个时候,黄得功突然北进,无人可以抵挡啊。”
多尔衮一愣,没想到范文程对此人的评价这么高。
“此人竟然如此忠勇,为弘光那昏君卖命,岂不可惜。”
“能否将之招揽,为我大清所用?”
范文程再度叹息,坐回到位子上。
“洪承畴在明朝时为五省总督,许多人都曾是他的老部下,或许可以让他一试。”
“只是黄得功此人,忠勇冠绝,臣以为机会渺茫。”
听到这话,多尔衮的眼中杀机顿现。
“若不能招揽为我大清所用,便必杀之,以绝后患。”
多尔衮想着,嘴角微微一翘。
“范先生不是说这黄得功忠勇冠绝吗,那便从他的主子,弘光身上下手。”
“弘光那帮人,个顶个的草包,稍施反间计,就算不能奏效,也能让他们自顾不暇。”
“只要弘光朝廷猜忌黄得功,他成不了什么事。”
“本王要借弘光之手,将黄得功困在庐州,让他动弹不得,到时候莫说北进,他能保住性命再说吧。”
范文程顿时想到多尔衮的意思,也是大笑一声。
“叔父摄政王英明啊!”
说到这里,多尔衮当机立断,面色一凝。…
“传旨,降多铎为郡王,令他在怀庆整兵,戴罪立功。”
“豪格率领主力离开山东,前往徐州接收高部旧兵,攻占凤阳北部,窥视庐州,摸清楚黄得功的动向。”
“至于阿济格,延安打不下来就先别打了,告诉他,二十日之前若拿不下延安,罢兵还朝。”
“在京城整兵以后,再说与多铎、豪格联兵西进的事。”
“还有,调宣大蓟镇的兵马前往太原、怀庆等地,重兵防备流寇出关反击!”
“年内,本王要调三路齐进,用最快的速度,拿下西安!”
多尔衮说完,众人也都没什么好再说的,一众文武和王公贵族们,纷纷起身行礼。
“臣等明白!”
范文程起身,提醒道。
“启奏叔父摄政王,山东一带没有流寇主力,也没有明军主力,但仍有许多地方顽抗。”
“臣以为,肃亲王撤出山东后,也不必完全放弃山东,可选心腹大臣一名,率领些许兵马前往,传檄招揽。”
“以我大清之威,想必山东大部皆可传檄而定。”
多尔衮看了一眼,没有犹豫。
“可以,便按照范先生说的办。”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多尔衮还是有些许的包庇多铎。
多铎吃了这样一场败仗,差点给大清在中原的统治造成打击,居然就只是轻描淡写的降为郡王就过去了。
看似是降职,实际上多尔衮还给多铎重权了。
宣大蓟镇一带的兵马,全都要分批调往怀庆及太原等地,给多铎补充兵力。
这些兵马可不是徐州高部那些乌合之众,是正规改编后的清军,有绿营也有相当数量的满洲兵。
这就是亲兄弟和外人的区别,就算战败了,惩罚相当没有,得到的补充却还是最好的。
当然为了安抚济尔哈朗和豪格,多尔衮也做了让步。
高杰死后,徐州一片乱象,高部不占自溃,拿下徐州,这就是白捡的军功。
高部旧兵十万,全招揽过来,那就是十万绿营,派豪格过去吃这口肥肉,也是多尔衮不得不做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