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秘密?难道真的存在命中注定这等玄之又玄、难以捉摸之事?”张其金听闻此言,不禁惊愕万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在他的认知里,命运,本应如同握在自己手中的风筝线,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主宰。如今却听闻韩信之死与这虚无缥缈、仿若梦幻的“天道秘密”“命数”息息相关,怎能不让他心生疑惑,仿佛陷入了一团迷雾之中,迷失了方向。
“智者,切莫对此有所怀疑。你需知晓,司马迁内心深处,对韩信怀有无尽的尊敬与倾慕之情。韩信,一介草民出身,没有任何显赫的家世背景,却凭借着自身非凡的军事才能,在乱世中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成为名震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盖世大将军。他的卓越能力,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令司马迁钦佩不已;他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享有的赫赫威名,更是司马迁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司马迁甚至将韩信比作那辅佐周武王成就霸业、立下不世之功的姜太公,足见其对韩信的推崇之至,已达极点。所以,在《史记》中,将韩信写成被一群武士围攻而死,如此这般,方能彰显韩信即便赴死,亦不失勇猛无畏之态,宛如那虽身处绝境,却依然昂首挺胸、英勇不屈的英雄。
“其实,司马迁心底更倾向于将韩信之死,归咎于刘邦之手。毕竟,司马迁曾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仗义执言,不畏强权,惨遭腐刑,此等奇耻大辱,犹如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刻在他的心中,怎能不让他对汉朝心生怨恨。
“只是司马迁身为史官,需秉持一定的操守与考量,遵循史官的职责与底线,他才未径直将刘邦写入韩信之死的直接凶手行列。反而是巧妙地将韩信之死,描绘成吕后派出大批武士围杀,这般笔法,看似在写吕后之恶,犹如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邪恶的画面,实则更深刻地揭露了刘邦的间接责任,凸显其过错,如同一把隐形的利刃,直刺刘邦的要害。”
王阳明讲到此处,不禁长叹一声,声音中满是沧桑与无奈,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刘邦自始至终,对韩信极为看重,曾封其‘五不死’。何为‘五不死’?即在能看见天的地方,韩信不用死;能看得见地的地方,韩信亦不用死;见得到皇帝的时候,韩信更不用死;而且,不能用绳子捆绑他,亦不能用刀斧伤害他。此乃‘顶天立地於汉土,绝不加兵刃於身’。这寥寥数语,简洁却有力,足见刘邦对韩信超乎寻常的重用与信任,亦彰显出韩信当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已达登峰造极之境,犹如站在世界之巅,俯瞰众生。
“吕后纵然权倾朝野,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可面对刘邦亲口许下的承诺,她又怎敢肆意妄为,违背君命?虽刘邦或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除掉韩信,但他身为一朝之君、千古一帝,又怎能自食其言,失信于天下?
“如此看来,《史记》中所记载韩信死于大批武士围杀,着实难以令人信服,如同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这一切,莫非真的皆是命数使然?”
“命数,竟如此神奇玄妙,真的能左右一个人的生死命运?”张其金喃喃自语,眼中满是迷茫与思索,仿若陷入了一个深邃无垠、没有尽头的谜团之中,难以自拔,仿佛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旅人,四处探寻着出路。
“命数,最为玄妙莫测,命运天定,凡人之力,难以更改。韩信之死,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倘若他未曾踏入灵异世界,按照原本的命数,他本可活到八十八岁,尽享天年,安度一生。”王阳明神色凝重,语气笃定,仿若一位洞悉世间万物命运的先知,站在时光的长河之上,俯瞰着众生的命运轨迹。
“原来如此……”张其金听闻此言,心中仿若掀起惊涛骇浪,久久难以平静,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他的脑海中,不断盘旋着韩信的传奇一生,从一介草民到一代名将的辉煌历程,以及那令人匪夷所思、充满争议的死亡结局,还有这神秘莫测、仿若神话般的命数之说,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既震撼又困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之中,难以分清现实与虚幻。
“智者,快与我讲讲,你在灵异世界之中,除了见到自己的亲人,还目睹了何种奇景?”王阳明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迫不及待地问道,仿佛一个渴望听到新奇故事的孩童。
张其金定了定神,缓缓说道:“在那灵异世界里,我仿若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壁垒,窥探到了我们生存的宇宙之外,竟还存在着另一个浩瀚无垠、广袤无边的宇宙。在这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宇宙中,有一个星系,其形态与我们的银河系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宛如一对孪生兄弟。
“在这个星系的一条旋臂上,存在着一个恒星系统,系统之中,仅有一颗恒星闪耀着光芒,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这颗恒星,无论是大小、亮度,还是其蕴含的能量,都与我们的太阳极为相似,仿佛是太阳在另一个世界的投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