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平思来想去许久,最终提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所谓君主立宪制,即皇帝行使其所代表的的皇权制定最高权限的宪法,任何人不得违背这部法。
事后皇帝退居高台做吉祥物,政务军务等一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是有君主立宪制的生存空间的。
以宋朝皇帝为例,许多其实都不咋专业,也不怎么管事,自有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知枢密院事等掌权。
相较于君主立宪,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又更加能避免专权。
它直接将君主立宪的权利给拿了,改由议会的人们各抒己见,最终确定宪法。
说白了就是,议会所有议员加起来,几乎等同于君主立宪制的君主。
朱以平这样做了之后,议会拥有决策权和监督权。
而执法权、执政权、领军权等会交给内阁,由议会投票出来的内阁成员分管。
内阁成员则由内阁首辅率领。
朱以平随即亲自制定了第一届议会成员名单,将各地的世袭亲王、大家族族长、大儒、勋贵等统统囊括了进去。
若能好好的,没人希望动乱,更没人希望打仗死人。
怀抱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念头,各议会成员纷纷聚集京城。
其中就包括朱祁镇的几个儿子以及镇东总督王、镇南总督王等王爵的后人。
经过一个多月商讨,《大明第一律法》出炉,众人皆是喜气洋洋。
一场本可以将大明整个掀翻的动乱,就此弥平。
消息传开,一些大明不便于征服或还没来得及征服的国家、部落纷纷投上国书,愿并入大明国土,只求能在议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次相朱厚照为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苗裔,成宗朱棣那一支的杰出子弟,完美继承了其祖上对别国疆域虎视眈眈的优良习惯,刚一收到国书,立刻拉着首相严嵩和阁员戚景通、俞大猷等求见皇帝。
“皇兄,好消息啊,大明周边各国纷纷投诚,说要并入大明做大明的州府,只求能有一两个议员名额,能被大明平等以待。”几人过来时,人到中年的皇帝朱以平正在一边吃饭一边看书,朱厚照大咧咧直接给自己舀了一碗汤,猛灌一口后,兴致勃勃的说道。
朱以平一副早知如此的模样:“以眼下的世界形势,大明如果真要吞并他们,连武力都不需要动,表个态就够吓得他们仓皇逃窜。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一是吃相太难看,传出去不好听,二是霸者无双,仁者却无敌。
我们一边给他们送科技,送文化,送知识,送人才,一边给他们传播灌输我们的理念思想,让他们的中层巴结我们,底层向往我们,一边又用各种理由在他们的国土上办公司,搞租界,还有挪界碑这样的笨办法。
如此多管齐下,他们的高层纵然被我们教育之后开了智,也当明白只有加入我们这一种办法,自然趁此机会疯狂示好表态。
搞议会制,是我解决国内矛盾的方法,也是一统全球的阳谋。
此次过后,但凡有人的地方,皆是大明国土,这就好像要让人脱衣服,不能用风吹,而是要出太阳一样,温度起来了,他们自然就热的脱衣服了。
而没有人的地方嘛……。”
朱厚照哈哈一笑,接话道:“无主之地,自然应该由大明管理。”
“皇弟言之有理。”
严嵩等人:o(* ̄︶ ̄*)o
朱以平给严嵩等人赐了座,随后道:“虽然是皇帝,我也是公民,为国家出主意是应该的,但决定权却不在我这里,你们这些阁员自己看着办吧,别把事情搞砸就行。”
“臣等明白了。”
……
十年后。
经过十年磨合,各国纷纷并入大明,有的成了省,有的成了乡镇。
虽发展有快有慢,但哪怕最穷之地的百姓,一天三顿饭还是基本有保障的。
天下百姓莫不感谢大明。
而一些更早融入的地方,甚至原本就是大明国土的地方,经过十年的各种爱恨情仇、切磋、柔情蜜意等等乱七八糟的碰撞,人们也逐渐有了一定共识,推出了许多更细分的法律,比如劳动法、婚姻法、假期法等等,稍贫者安居乐业,富贵者享受生活,上下差距不大,倒也其乐融融。
当然,这只是表面。
实则大明正酝酿着一个更大的矛盾。
公家的官是待遇良好却数量有限的。
可供选择的品牌是有限且不便宜的。
能够开办的小工坊大公司是有限的。
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越是时间久的公司和老牌家族,越想积累财富。
而一些不安现状的穷人也想去更高点看看风景。
双方便难免产生利益之争。
随着时间加剧和大明越发繁荣,这种利益之争变得更加明显和严重。
赶上通货膨胀或紧缩,又或者其它各种意外,人们不再保持表面上的和平,虽不至于打生打死,但危急程度丝毫不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