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全面出现在了大食的东北部地区。
要说大食人的洗脑能力确实强大,依靠信仰着实是培养了大批敌视外族的铁杆信徒。
唐军打的越是凶狠,大食人投入的武装人员数量就越多。
唐军连续半个月的作战行动都没能吓住大食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抵抗当中。
他们没办法,为了保证自己的后勤补给线不受威胁,减少自身的损失,将所有的大食人聚集地当成了攻击目标,不再遵守原来的规定。
到六月第,整个大食东北部地区被唐军占领,不过这个时候,能统计到的当地大食人只剩下了不到一百万人。
剩下的这些人口中,女人和孩子就占了七层。
大食人表现出来的疯狂远胜于几十年前的那场大战。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
长期的信仰洗脑让他们变得极端,带给他们的便只有沉痛的教训。
在北线唐军占领了大片大食土地的同时,那边的唐军也没有闲着。
大食在唐军越过巴尔干的时候,他们就放弃了那里的人口和徒弟,将数十万大军调到了巴尔干西部的山区。
他们的想法和唐军一样,需要一个稳固的战场拖住对方。
既然人工修建的防线没用,那就利用天然的地形来作战。
唐军再强大,装备再好,也不可能把战车开进山沟里。
唐军士兵的单兵素质再好,也要在山里来回跑。
这样一来唐军的装备和火力优势便被抵消掉了很大一部分。
时间一长,说不定真的能拖到大唐朝廷受不了的时候。
唐军在这里与联军死磕,目的也很简单。
尽可能的把敌人的主力精锐牵制在这里,给重装集团和其他方向进攻的友军营造更好的嗯作战环境。
至于说装备的优势的抵消......
大唐就只能呵呵了。
大食人想的有点多。
从一开始,唐军的换装就没有把受地形影响大的重装备当作是一线部队的主要火力。
那些分散于各营连排的榴弹发射器,迫击炮,山炮,无后坐力炮还有107火箭炮才是前线步兵的主要火力构成单元。
这些武器的设计就是为了方便随部队快速移动。
在巴尔干西部的山区,这些重火力可以说是人能到的地方,它们就能到。
山区的战斗一开始,联军就在被唐军压着打。
唐军在防线攻防战中的练兵和牺牲没有白费。
高强度的轮换作战让基层的士兵见平时训练的战术得以实践。
实战经验搭配合理的战术,让唐军越打越顺手。
加上装备上的优势,在山地环境中的破碎战场上,唐军面对联军有着绝对的优势。
别忘了,不只是大唐几十年没有打过大战了,三国联盟同样很久没有经历过大战了。
随着老一辈的将领老去,在战争经验上战争双方的中低层军官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除了装备上的差距,双方的大军基本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不同的是,唐军可以凭借巨大的技术优势压着联军,边打边涨经验。
联军一方却是做不到。
因为参加过大战的那三十多万未能保留下来,与唐军在山区作战的联军依然是新兵蛋子。
而唐军一方却是拥有一支多达二十余万参与过实战的部队。
战场上,新兵和见过血也得老兵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某位军事大佬说过。
什么是好兵?
判断的标准很简单。
在战场上握得住枪,能按照命令去执行就是好兵。
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标准对于新兵来说,除非是天赋异禀,不然都很难达到。
只有经过多次的实战,能存活下来的士兵才能达到。
百战老兵为什么厉害?
就是因为他习惯了战场上的情况,能准确执行命令。
新兵蛋子面对见过血的老兵,可能还没有照面便怂了。
唐军远称不上是百战老兵,但是对付没有任何经验的联军新兵,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神兵天降了。
唐军班排之间的配合在防线攻防战中便被理顺,这便是在装备之外最大的优势。
在单兵武器方面,唐军的武器更先进,但是联军士兵的装备并不是太落后。
至少从设计上讲,双方的单兵武器并没有明显的代差。
只不过是一个射速更快,一个射速更慢。
双方使用的手榴弹、刺刀、迫击炮等更是在同一水平上。
武器的差距并非不能弥补。
在双方的山区作战进入到第二个月的时候,实际上双方的战术差别也被缩小了。
唐军的伤亡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加。
对应的,联军的伤亡比例增加的更多。
这样的结果看起来有些矛盾。
可能会有人认为是联军的战斗力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降低了。
可是这样的结果是双方兵力严重失衡导致的结果。
大食三国陆续向山区战场投入了超过六十万的部队,而唐军自始至终都没有增加兵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