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神迹此时直白赤裸地点出了大明在发行宝钞中存在着问题,而且是一个“这么大的坑”,不可谓不让朱元璋感到愤怒。当然,他愤怒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大明宝钞有问题,有问题就改嘛!
他愤怒的点在于,神迹对他、对大明的那一波嘲讽:都有了这么多例子了,还能出大问题……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绪:“宝钞之事,你们都准备准备,等之后了重新制定一下相应规章。”
众人应是,面上恭谨,实则纷纷觉得头大如斗——宝钞的事情,岂是这么好准备的?
明朝,永乐年间。
看到神迹最后的内容,朱棣略略有些尴尬,不过很快,他便心情平复了下来,还有些感慨:亏得现在爹已经不在了,不然看到这些,还不得多生气,自己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相较于洪武时期,现在的朱棣已经发现了宝钞的诸多问题,也在着手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补全宝钞制度上的漏洞。
因此,他反倒更加心平气和一些。
【同样是太宗八年,六月至七月时,担任中州断事官的失吉·忽秃忽向窝阔台呈交了户籍民册,也就是灭亡金朝后,新统计的户籍。】
【失吉·忽秃忽,是蒙古的老臣,在幼年被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收养,随后成为他最信任的侍从,跟随他四处征战。】
【在窝阔台继位后,失吉·忽秃忽被任命为中州断事官,统领中原诸路政刑财赋。此次灭金之后的户籍统计,自然也在他的职权范围内。】
【而忽秃忽显然是一个典型的蒙古贵族。】
【在窝阔台下诏统计中州民户后,关于如何统计,朝堂上还发生过一番争执。】
【忽秃忽等大臣认为,统计户口,应当以丁为户,由此可以获得最多的户口。】
【耶律楚材皆坚决否定这一做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理由:“丁逃,则赋无所出。”因此,应当以户定之。】
【经过数次争论,最终,还是按照了耶律楚材的想法,以户登记。】
【而这一次户籍登记,还顺带解决掉了不少大臣私自占有民户并将其变为奴隶的问题——当时的蒙古,大臣们在获得人口后往往将其变为私人奴仆,耶律楚材强令这些人重新变回民户,并声明私自隐匿占有民户的人皆处死。】
唐朝,贞观年间。
“所以,这个失吉·忽秃忽就是那个典型蒙古贵族的一派了。”长孙无忌得出结论,这个失吉·忽秃忽的出身和经历,都能充分说明此人所属的派别、所持的立场,想来此人大约也是那些想要将中原变成草场的蒙古贵族之一。
加上他那个以丁为户的想法……更是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以丁为户,真是个好想法!
而这样的人担任中州断事官,处理中原诸路政刑财赋,对于中原的百姓而言,绝非好事。
李世民也对此充满忧虑:“此人必定会尽全力站在蒙古贵族搜刮财富的立场上,对中原百姓极尽可能地压榨……即使有耶律楚材等人定下了较为完备的赋税制度,也没有用。”更不用说这时候的赋税制度还不完善。
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就算有完备的赋税制度又如何?一个地方县令就能够给这片地区加上无数的负担,更何况失吉·忽秃忽一个统领中州诸路的中州断事官?更不用说,他还是成吉思汗母亲的养子、成吉思汗侍从的出身。
房玄龄更不看好耶律楚材的日后了:“现如今,耶律楚材反对失吉·忽秃忽的以丁为户的想法,还是从丁逃之后没有赋税可收的角度来反驳,从中可见窝阔台这个大汗的想法究竟如何。”
事实上,失吉·忽秃忽能够提出这个计划,并且还能与耶律楚材争辩数场才最终被否决,就能够充分说明窝阔台到底是个什么想法了——说到底,窝阔台最初也未必反对失吉·忽秃忽的这一想法,耶律楚材最终能够打动窝阔台,还是因为那个“丁逃,则赋无所出”的理由。
窝阔台对中原汉地是这样的态度,又有着这样的对财富的渴求,耶律楚材最终能符合他的心意?
【而在失吉·忽秃忽呈上民籍册后,窝阔台则打算按照蒙古传统办一件大事。】
【忽秃忽最终统计出来了一百一十余万户,而按照蒙古的传统,在获得新的广袤领地后,就应该封赏功臣,怎么封赏?当然是裂土分疆。就如之前,成吉思汗将自己打下的疆土分赐给了四个儿子一样。】
【窝阔台此时也打算按照旧例,将州县分赐给诸位亲王和功臣们。】
【这是好事儿吗?当然不是。对与耶律楚材而言,西边的非中原地区要封出去就封出去吧,反正那边也并非是中原一统之地,况且当时他也在这个问题上说不上话。可如今,窝阔台要封出去的都是中原地区。】
【同时,按照现如今蒙古贵族们的做派,将这些领土分封给他们后,这些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们会是什么样的凄惨情况,完全可以想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