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的责任,是他对于大汉的义务所在。
而想要有这样的认知容易吗?不容易。不说别人,就是在朝中的那些高官重臣,列侯将军,他们有着第一手消息,能够拥有荣华和权力,但在自己登基之后,他们有多少意识到大汉可以变得和以往不一样了?
——即使,在自己的父皇,景帝在位期间,对匈奴的态度就已经有所不同。
而窝阔台,显然也并非一个清晰意识到自身可以担负的责任的人。他也没有意识到蒙古即将可能迎来的转变,或者说,他并没有在意这种可能的转变。
虽然他并不是那些典型的蒙古贵族那样,觉得打下的地方都该变成草原,获得的民户都应该成为奴隶,极尽搜刮和压榨,但是他也并不认为自己就应当去改变蒙古的传统做法,改变蒙古的政体……
当然,不能说这和他的政治环境无关:他并没有父亲成吉思汗那样的权力和威望,术赤、察合台、拖雷以及其他王公贵族的力量他并不能忽视,自然也不能轻易否决掉他们的意见。
但,若是先前制定的赋税制度,在短短时间内便出现了变故,就绝不是这种政治环境能够解释的了。
这只能是窝阔台的默许甚至主动允许。
宋朝,开宝年间。
虽然是在说窝阔台没有意识到蒙古的转变问题,但赵匡胤总觉得这也能说成是大宋。
大宋啊!
在唐朝末年的混乱之后,大宋建立了,赵匡胤不断征战,统一了南方,而北方——燕云地区同样也在他的渴望之中。这是他毕生的追求。
但是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渴望与追求吗?
赵匡胤觉得并非如此,这应当还是所有有志一统的有识之士共同的渴望,是中原、是正统的必然要求,是大宋这个王朝的责任所在。
统一中原,统一天下,弥合人心,巩固河山。
先前讲到明朝,明太宗迁都北京,是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为弥合天下的分裂而做出的努力……可这坑,是大宋留下来的。
每当思及此,赵匡胤就觉得痛苦万分,也让他越发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他得活着,他要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行。
【其实,赋税的隐患早已存在。】
【大蒙古国有一个“扑买”的制度,也就是包税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把一定时期里某项捐税,核定应征数额,然后由商人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承包。也就是说,这就是一个把朝廷收税的权力交由到私人手中的制度。】
【这项制度也并非蒙古自己首创,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包税的例子,但这只是个别行为,并不广泛。】
【到了宋朝,这项制度才算是真正发展起来。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商品流通范围极广,各种商品集市的数量也相当之多,也因此,宋朝朝廷非常重视商税的收缴,为了更好地收缴商税,还专门成立了征收商税的机构,叫做商税务。】
【但即使有了专门的机构,可由于城乡数量众多,在各个小地方的商品集市数量又多又分散,收缴税收时并不方便。】
【因此,宋朝朝廷干脆决定,凡税收在千贯以下的小集市,一律实行“包税制”,由官府测算出该集市年应收税总数,让当地大商人出钱承包,然后大商人再向商贩征收,以其收入作为补偿。而收入盈亏则由包税人自己负责。】
【随后,宋朝施行包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小集市,包括酒、醋等方面的税收也加入到了包税行列,这样让朝廷既能获得税收,又能俭省下开设征税机构的费用。】
【只不过,宋朝的这种包税制,很多时候是“不差官监管”的。】
【且到了后来,宋朝朝廷干脆都不自己进行计算了,而是直接由商人自行申报包税数额,让出标高者承包。】
【而蒙古,也相应地延续了使用了这一制度。】
宋朝,开宝年间。
先前才刚刚给自己重申了一遍大宋的使命,鼓舞了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的赵匡胤看到此处,简直是猝不及防,像是被一盆冷水兜头浇下,那叫一个透心凉。
赵光美惊愕无比:“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还没有吧?他看兄长此时也没有这么个意思啊!
赵匡胤显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在心中又记了一笔账:“赵光义的好子孙!他们就是这么治理大宋的?朝廷内部一堆多余的官员士卒,然后又放任商人肆意压榨百姓,接着百姓活不下去了开始生乱,朝廷再把这些百姓收入厢军……这么循环往复?”
到底是谁想出来这么个方法,可真是个大聪明啊!他大宋,真真是何德何能,能有这样的天才降世?
包税制,或者说扑买,是个有点脑子的人,都能一眼看出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商人们是缴纳了朝廷的赋税了,而他们又是盈亏自负,那为了保证盈利,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他们会怎么对那些中小商人、对百姓收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