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时空的人都精神一振,大蒙古国、特别是窝阔台驾崩之前的人则都是一惊:难道大汗的死还有什么别的问题?
【这个点便是关于大蒙古国乃至元朝的皇帝下葬方式。】
清朝,康熙年间。
在场之人纷纷点头,康熙同样点头,确实如此。
关于大蒙古国乃至元朝的皇帝或者一些贵族的下葬,他们大清的君臣也都知晓一二,那着实是与中原天差地别,与满族同样不同。
不过,蒙古对于这个入葬传统确实是一直践行,而大清入关到现在,则更多地偏向了中原汉人的土葬方式——虽然这在康熙等人看来,也并非什么坏事。
【大蒙古国,以及元朝的皇帝,在驾崩后的下葬流程与中原传统相差极大。】
【首先,关于遗体的放置,与中原的棺木制作不同,蒙古是寻来两片足够巨大、能够放得下人的木头,将其中按照差不多人体的大小凿空,然后把遗体放入其中,再把两段木头严丝合缝地合拢,涂上油漆,随后用黄金制成圈套,套住两头和中间。】
【当然,也可以将一棵足够粗的粗木直接掏空,再将遗体放入其中。】
【接着,便是正式入葬。】
【蒙古、元朝的大汗皇帝,不论在哪里驾崩,都要被葬入大漠草原之中,而至于如何前往,自然是由军队护送。】
【而这个护送到达的地点,也并非提前准确圈定,事实上,在入葬前,也只是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但这个范围相当广泛,同时因为地点是在草原大漠,因此也没有什么可以用作参考的标志物。】
【当军队到了这片范围,找到一个觉得差不多的地方,就直接就地挖掘深沟,随后将木棺放入其中,再将土进行回填。】
【前面说过,这个地点堪称是随机选择,同时草原上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明显的标志物用以识别。】
【因此,为了能够在日后找到大致的方位来祭奠,蒙古人便会在军中带上一头母骆驼和它所生的小骆驼,此时,就在下葬处,在母骆驼眼前,将小骆驼杀死——母骆驼便会记住这个地方,等到来日带着母骆驼前来,在小骆驼死的地方就会发出哀鸣,祭祀者便可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
【到了这一步,入葬的流程还没有走完。】
【随后,蒙古军队便会派出上万匹战马在入葬处及周围奔腾,经过万马奔腾和踩踏后,这一片土地就会被彻底踩实,与周围的其他土地别无二致。】
【这还有一个问题:被挖掘过后,虽然经过马匹土地被踏实,但是上面的草却已经无法恢复原样。怎么办?】
【因此,前来送葬的军队还要在这里驻守一年,并且将这片土地及周围地区用帐篷围起来,等到第二年,土地上长出新的青草,与周围的草原无异,军队才会正式撤离。】
【如此一来,可以说是完全保证了墓葬地点的隐秘性,也保证了陵墓的安全性。】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等人看得津津有味,也不乏些许惊愕。
那些北方草原、南边山林中的外族,与中原的丧葬方式并不相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像是蒙古这样一点后路都不留的方式,也着实不多见。
“开始还能借助母骆驼来寻找大致方位,但等到母骆驼死后……”程知节有些感慨,等到母骆驼死后,还有谁能够在这样的茫茫草原上找到一个已经被掩藏的陵墓?
没有人了。
这确实是够安全的,基本上完全杜绝了那些该杀的盗墓贼图谋不轨。
——但是,这日后该如何祭拜?连陵墓都没有了,后人该找到哪里去祭拜?总不能只在祠堂中祭拜吧?
对于中原而言,祠堂祭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墓前祭拜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用一个完全代替另一个。
不只是他,在场之人虽然能够相信这样的墓葬方式的安全性,但同样没有人能够说服自己也采取这样的墓葬方式:还要祭拜的啊!
李世民同样感慨:“蒙古的这一套入葬流程倒是严密,如此一来,还真是无人能够找到真正的陵墓所在。”
但这同样也不是他能够接受的方式。
若说安全,李世民自己觉得,自己的昭陵也颇为安全,保卫严密,各项措施都可以说是足够优异——总比汉朝的那些皇陵安全多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若说谁对这样的丧葬方式最无法接受,大汉的诸人必然是其中之一。
此时讲究的是“事死如事生”,甚至,“事死”还要更重要一些——皇帝将建设皇陵是为关键大事,朝臣们也同样如此;而朝臣自己家中的丧葬之事,更是要将大量的金子等物陪葬其中。
除去上层贵族们,就连底层的庶民也必须在丧葬一事上花费极大的心力和财物。
纵使是不打算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太多财物,打算薄葬的刘恒看到蒙古这样的入葬方式,也还是不能接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