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奴隶主。女真,包括此时建立的后金,实际上是属于奴隶制度,当然,他们在逐步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之中。】
【那么,这个计丁授田的结果,就是奴隶主由于其寄生的本性不会去参加劳动,而分得田地的一般士兵也由于作战、训练和值勤应役,任务十分繁重,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进行耕作,农业劳动的重担仍主要落在奴隶和余丁的肩上。】
【余丁且不说,但是奴隶还能是谁?——女真原本在各部之间的交战中,掳获了不少其他部族的百姓作为奴隶;但是进入辽东之后,更多的奴隶,就是当地的汉人。】
【这实际上,也是后金进入辽东之后,当地百姓反抗激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朝,元狩年间。
刘彻的神情有几分阴沉。
女真,一个部族是那什么奴隶制,这没问题;但是,他们建立了后金,还依旧保持着奴隶制,还进而想要将这样的制度沿用到辽东汉人的头上——这件事情就不是很能让刘彻保持心境平和了。
奴隶,大汉同样存在,甚至大汉的奴隶并不少,且长安之中就有不少的奴隶买卖市场。但是,大汉的奴隶是一回事,后世的汉人被后金变成了奴隶是另一回事。
那些,都是普通的黎庶,因为后金的入侵就被变成了奴隶……还是这样的奴隶,他们当然不可能就此接受。那么,后金之后,皇太极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
以及,后金的这么一个奴隶制度,又会维持到什么时候?
【第二种,田庄,或者说拖克索制度。拖克索制度,实际上就是奴隶制庄园。在后金力量增强、进入辽东之后,庄园数量迅速增多,相应的奴隶数量也在飞速增长,上自努尔哈赤及诸贝勒,下至八旗士兵“皆有奴婢、农庄”。】
【而至于与计丁授田相结合的屯地,就是一个相对更符合后金后续发展所需的制度了。早期,努尔哈赤发现女真“兵无粮饷,民无赋税”,这显然不利于努尔哈赤开展持续的军事行动。于是,他在“各处部落,例置屯田,使其部酋长掌治耕获,因置其部而临时取用”。
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又更改了一番屯地制度,要求“每一牛录出男丁十名、牛四只,以充公差,命其空旷的地方垦田耕种粮食,以增收获储于粮库”,并且“委派十六大臣,八个巴克什办理记录此项粮食的收发事宜”。】
【也就是说,屯地这一制度,每一个进行耕种的百姓都是自由民,且他们这样的耕种属于“公差”,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服劳役。】
【随着后金据有辽东,以及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处理,一部分汉人百姓并没有变成奴隶,而是变成了民户,与那些女真、或者说满洲自由民们一同屯田耕种,向后金交纳官粮,应差服役。】
【虽然这样的屯地编户们,实际上也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剥削,但到底是要比奴隶们好上一些,也因此,在实际的发展之中,屯地生产出来的粮食物资要比庄园多出不少。】
【同时,后金士卒的来源和差徭也大多来自屯地编户。】
【而皇太极,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发现了这一趋势——屯地越来越能够给后金带来收益;同时,鉴于庄园大多为贵族们所有,为了压制一部分贵族的力量,皇太极便开始重视屯地。】
【天命十一年九月初八,皇太极“令汉人与满洲分屯别居”,原本十三名汉人壮丁组成一庄,给满官充当奴隶;皇太极此时要求只留下八人作为奴隶,剩余的人都编成民户,到其他地方进行屯田耕种,且“择汉官廉正者理之”。】
【同时,他又派孟阿图等人“丈量地亩”,将“各处余地”归公,分给民户耕种,不许贵族们再立庄田。】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一方面感叹于后金此时的田地制度,一方面也对皇太极的举措而抱有怀疑:“他丈量田亩、余地归公、将汉人分屯别居,这些都没问题;不允许贵族们再立庄园,这本身也没什么,但是,他真的能够禁止住贵族们再立庄园的行为?”
赵匡胤可是能够确定,皇太极这些举措,当然是为了后金的持续发展,毕竟,屯地获得的收益更大,远比那些奴隶庄园中对国家提供的收获多。但是,皇太极同时也在削弱后金这些传统贵族们的权力是真的。
他这要动的,是贵族们的土地,和名下的人口。
不论是女真还是明朝,不论是中原还是其他外族,土地和人口,这两个资产都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资产,努尔哈赤进入辽东以后,后金就已经是“上至努尔哈赤及诸贝勒,下至八旗士卒”,都有了一定的庄园和奴隶,这也充分说明了女真贵族们对于这两大核心资产的渴望。
这样的利益,这样的渴望,是皇太极能够收的住的吗?
阿敏、莽古尔泰等人,为什么能够说得出择一地自立为王的话?除去他们在八旗贵族中的支持者,不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着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