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啊,确实是在前面几代皇帝中,较为重视汉人和汉官的一位了;再如他们现如今的这位皇帝陛下,同样也算是比较重视汉人和汉官的做派。
但是,那又如何呢?
即使是表现得再重视汉人和汉官,即使是一力提拔汉官进入中枢机构,并以此来平衡和牵制满洲,可真的到了关键时候,谁又会在乎那些汉官?
当年的太宗皇帝如此,现如今的这位陛下也是这样。
至于说八旗汉军,和汉人的区别……
【回到天聪年间。】
【鉴于皇太极本人对于后金此时政治需求的认知,以及对于明朝政治体制的认识,加上如宁完我等汉臣向他提供的建议,皇太极决定设立六部制度。】
【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受定官制, 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以贝勒一人领其事,包括多尔衮、德格类、萨哈廉、岳讬、济尔哈朗、阿巴泰;同时满、汉、蒙古分设承政官——满承政二员、蒙古承政一员,汉承政一员;再下,则有参政八员,启心郎一员。】
【至此,虽然贝勒们依旧能够分掌六部事务,但是,他们和皇太极已经过往的平列对等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君臣隶属关系。双方的地位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威望和权势也随之拉大,皇太极本人的地位更进一步得到了突出。】
【不久皇太极又干脆下令,“停王贝勒领部院事”。】
【在这之中,实际上,汉人在六部的作用虽相当有限,他们并没有就此获得什么高出一等的地位;但六部官员作为一个整体,同皇太极任命的监察官一道,实际已取代了贝勒的作用。】
【崇德元年六月,皇太极又设置了都察院,都察院可以参加朝会并且参议上奏,同时,也具有这一类机构的常备职能,如审查案件、监督其他官衙机构等。
同时,皇太极允许都察院弹劾诸王大臣,并且允许他们即使弹劾有误,也就是罪名之类的有所不实,也不会因此坐罪。】
【同时,为了更好地处理与蒙古的关系和相关事务,皇太极设立了“蒙古衙门”,这一机构在崇德崇德三年七月,改名为理藩院,在后来的清朝之中,成为与诸多边疆其他部族打交道的专门机构。】
【当然,八旗制度依旧在持续运作之中,皇太极的这一套制度实际上是与八旗制度并存的。】
金朝,天会年间。
完颜晟对于皇太极的改革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虽然大家都不认为彼此之间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是到底都是从东北方进入中原、并有心想要在中原建立一个长期稳固的统治的。
那么,如何构建相关的制度,如何安抚和拉拢汉人、特别是汉人中有威望和能力的人,以及如何稳住打江山的女真传统力量团体,就是一系列重要的、需要细致处理的、且长期的事情了。
皇太极……仿照明制,建立相关的机构,这是常态做法;而在这些机构中又加入了汉人官员,也是正确的常态做法;而鉴于后金本身的情况,他又加入了蒙古人。
倒是八旗这一制度看起来将会在未来长期存在下去。不过,如果按照皇太极的风格,以及后金的情况,八旗制度也应当会有一定的改变吧?
最起码完颜晟觉得,伴随着中央制度的种种变化,八旗制度是需要改变的。比如,把汉人也纳入进去?
完颜杲对于皇太极的改动评价很高:“他这么做,算是既完成了自己的改革目标,又没有让后金发生什么太大的动荡。”虽然这样的做法,也让那些贵族和贝勒们实际上还拥有不算小的权力,依旧能够左右后金的一部分政策以及影响皇太极的决策……
但是,对于后金而言,这总是要比直接大跨步改革,然后可能导致四分五裂来得好。
明朝再怎么腐朽,再怎么衰落,也到底还是明朝,也到底还是拥有着广袤疆土、充裕人口的王朝。不提其他经济、财赋、官员等方面的情况,单纯的人口和疆土,就是一个国家力量的关键要素。
——更别提,后金看样子是有着不算多么稀少的内部分裂想法甚至能力在的。
【而在仿照明朝进行改制、任用汉官拉拢汉人的同时,皇太极在招降方面也有着极大的渴求。】
【在进攻明朝京畿的己巳之变中,皇太极攻下了滦州、迁安、遵化和永平四城,他当即便积极招降这几座城池中的官员将领。】
【为了昭示自己的招降诚心,他还设宴于自己的汗帐,款待明朝降官,以金杯向当地的官员如副将孟乔芳等人赐酒,并这么说道:“朕不似尔明主,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吐衷曲,同 饮食也。”】
【也因此,后来阿敏的屠城而走,让皇太极暴怒。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威望和权力的挑衅,这还对皇太极本人对日后的规划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同时,皇太极还在后金内部大力推行读书学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