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明思宗。
两名太监的话,他信了多少,这还真不好说,说不定他其实并没有怎么信任这两名从后金军中逃回来的太监的话呢?
但是,那些勋贵、大臣、大太监们的屡屡进言,以及一些民间流言,他说不得还真的信了几分。也因此,他对袁崇焕的态度已经出现了转变。
……嗯,很好。但是,这种态度转变是否有些快了?还是说,早在先前,明思宗其实心中就不那么信任和满意袁崇焕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因为最初袁崇焕那句“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还是因为他后面自行干掉了毛文龙,没有按照理论上的程序进行;还是因为他“五年定辽”,但是此时皇太极却从朝廷不重视的缺口长驱直入……
怎么说呢,如果是前面两个,那确实还算是对袁崇焕观感下降的合理理由;但是如果是这第三个,那就有那么几分迁怒的意味在了。
再就是这一次袁崇焕统兵在京师之外与后金军队交战,而京城中勋贵大臣太监们对他不满继而进言的事情了。
——他们有些人因为恐惧,以及对军事方面的无知,因而想要明军一战克敌,从而觉得袁崇焕有私心存在,与后金军队秘密勾连;有些则是因为自己城外的财产日渐受损,对袁崇焕更为不满;有的,则是有着其他的打算……
但不管如何,他们这些人,某种程度上都是没有真正进入过一线领兵的。他们说的话,明思宗就这么受到了影响?甚至,可能还采信了一部分?
那明思宗本人对于军事方面的认知……
赵德昭对赵匡胤道:“爹爹,你觉得这个明思宗,他懂兵吗?”
【除去这一部分或许出于恐慌,或许出于利益受损而向明思宗进言的大臣勋贵乃至太监们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有心为之。】
【一大代表,就是此时备受明思宗信任的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虽然温体仁目前还是礼部尚书,但很快,到了崇祯三年六月,他就会跻身内阁,直接成为内阁次辅。】
【而温体仁此人,就是一个比较长于搞政治斗争、并热衷于搞政治斗争,又懂得拉拢朝臣,且懂得揣摩明思宗心意的人。】
【在此次关于袁崇焕的风波之中,他也掺了一脚,他向明思宗上疏表示袁崇焕“阴谋款敌,遂以引之长驱,以胁城下之盟”,又言“崇焕之擒,吾密疏实启其端”。】
【而温体仁之所以掺了这么一脚,是因为袁崇焕与东林党关系不错。温体仁想要入阁,就需要干掉现如今的内阁体系,而如今的内阁是由韩爌、钱龙锡等人所主导的东林内阁。】
【因此,可以说,袁崇焕的事件,也是被反对东林党的派系们视作是一个将东林党拉下去的方案。】
【总而言之,在多方共同作用下,以及袁崇焕先前一些不太妥当的行为,加之明思宗本人对于袁崇焕的怀疑,明朝在明思宗时期的大事之一发生了,这也正是皇太极所希望看到的:袁崇焕下狱。】
【十二月初一,明思宗再度宣诏袁崇焕、祖大寿觐见。当日,皇太极正组织后金军队离开原本驻扎的南海子,向西移动,同时一边在路上行猎。】
【而被明思宗召见的袁崇焕和祖大寿没有半点心理准备,就面对了明思宗的诘问,关于袁崇焕当初杀掉毛文龙、与后金牵连、数次请求入城等方面的行为,袁崇焕不能答,最终被明思宗当场下令关押到了锦衣卫的诏狱。】
【同时,他让满桂代替袁崇焕成为新任统帅。】
【同时在场的总兵祖大寿完全没有料到事态会这样发展,大惊失色,战栗失措,不敢置词。】
【明思宗并没有注意到,或者说并不在意祖大寿,但是当时同在场的辅臣成基命觉得不妥,劝说明思宗慎重行事,最好不要在当下这个时机临阵换帅,但明思宗最终并没有听从他的劝说。】
【祖大寿出了京师,便直奔辽东军驻地,向军中通报了袁崇焕被下狱一事。】
【十二月初四,辽东军生变。祖大寿与何可纲率一万五千名辽东军东奔,声称自己是出关去进攻敌人,实际上是奔向山海关外的大营。此外,还有一批前几日从山海关出发前来支援京师的辽东军,在听说此事后,也掉头返回了山海关。】
汉朝,元狩年间。
刘彻沉默了:“他,明思宗不是讨厌有人结党搞政治斗争吗?”怎么,现在又这么信任这个温体仁了?
他说自己讨厌有人党争,这大约是真的;但是,讨厌归讨厌,真的遇到有人搞党争、为了一己私欲不顾江山百姓的时候,明思宗能看出来吗?
结果到了最后,他却是如此信任了如温体仁这般的人物。
——他刘彻虽然有时候喜欢用酷吏,喜欢用小人,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这些人是酷吏、是小人啊!正因为他们是酷吏,是小人,他才会任用的。
但是,这明思宗……他是怎么觉得的?莫不是认为温体仁是一个孤忠之臣,没有任何结党;而别人对他不满、弹劾他,都是因为他是孤臣,妨碍了别人的利益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