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再度确定了祖大寿多半在后续中还参与了一些重要事件,毕竟,这里还特意点出了抚宁由他的养子祖可法镇守。
但是,祖大寿还会参与什么事情呢?接下来,大明还会出现什么大事?
——这件事情必然与后金,与皇太极有关。而皇太极此时的方针,如果如他所说,那就不是直接进攻大明,而是要不断地削弱大明的力量,不断地压制消磨大明。
而孙承宗,他作为辽东防务的负责人,经过了后金攻入京畿之事,也必然要加强辽东的防守建设……这与皇太极的打算必然相悖……
常规的山海关等关隘加强防守,这不是皇太极在这个时候会动手的原因……
朱棣看着地图,突然想起来了一个地方:“大凌河城!”
朱高炽和朱瞻基也看向这个地方,脑中回想起关于大凌河城的情况来。
上一次,皇太极在宁锦防线受挫的时候,就有提到明军在重建大凌河城,而及至当时,还未能完成,便又被皇太极率军毁坏。
但是,如果要重筑大凌河城,理论上也当会有相应的防御布置,相应的兵马准备。倘若这一次确实是大明在大凌河栽了一个大跟头,那又是为什么?
【大凌河城,顾名思义,有一条大凌河,其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
【大凌河,以及大凌河的河谷地区,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
【而对于后金与明朝而言,大凌河城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已是两建两拆。】
【孙承宗走马上任,作为曾经在辽东地区经营过的人,他对于大凌河城的重要性也非常清楚。】
【因此,崇祯四年(天聪五年),在处理完毕遵化四城的事务、又巡视了一遍辽东防线后,他开始着手准备重建大凌河城。】
【此时,宁远一带的巡抚是一个叫做丘禾嘉(邱禾嘉)的人,他和当时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关系不错,是由梁廷栋力荐的。】
【早在孙承宗提出重筑大凌河城之前,丘禾嘉就向梁廷栋建议收复广宁、右屯卫等地,但梁廷栋心有顾虑,向孙承宗寻求建议。】
【孙承宗一定程度上赞成了这个提议,但他给出了一个先后顺序:"广宁道远,易受隔绝,当先据右屯,城大凌河,以渐而进。”】
【他认为,右屯卫已经被毁,重新修筑之后就可以用作防守;而一旦右屯卫被重筑,那么后金军队必然不会干看着,而是会前来进攻,他们的目标也必然是大凌河城以及小凌河城。为此,右屯卫之后就是入海口,依靠右屯卫,可以保证兵力补充以及粮草补充。】
【有了孙承宗的肯定,梁廷栋便在朝堂上提出了这一计划,并坚决力挺。有了他的劝说,以及孙承宗的建议,最终这件事情就定了下来。】
【但是,及至旨意传达到辽东,丘禾嘉却并没有按照孙承宗计划的先后顺序进行修筑,而是在广宁、大凌河城、右屯卫三个地方同时开工筑城。】
【而还没等到大凌河城几座城池重新修筑完毕,明朝内部就又出了变故——兵部尚书梁廷栋下台了。】
【梁廷栋此人,各种把柄一堆,被人弹劾罢免也是正常之事。但他被罢免了不要紧,他此前推行的各种政令可还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重筑大凌河城、右屯卫、广宁的事情。】
【而明朝,作为一个搞党争到了一定程度的明朝朝堂,梁廷栋下台后,接替他的是他的反对者,也因此,将他在任时的所有政令全部废止,包括重筑城池——“大凌荒远不当城”。
明思宗也同意了新任兵部尚书熊明遇的观点。
于是,将戍守军队四万五千人全部撤走,调到蓟州防守,只留下了防兵万人,仅给粮万石于锦州城内。】
【面对这一变故,孙承宗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便建议要给军队粮草,以免资敌。】
【但这一计划也没有得到实行。】
【而负责大凌河城重筑的,是祖大寿。】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叹气,大凌河谷确实重要,也切切实实是个军事要地。
就像神迹说的那样,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都有经过大凌河谷的路线。早在前面讲到曹操的时候,白狼山之战,就是曹操的大军抵达了白狼水,也就是大凌河谷。
不管孙承宗这样的重筑大凌河城的计划,对于此时的明朝而言到底合不合适,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明思宗的决策……
——前面,孙承宗提议,兵部尚书梁廷栋力挺,然后明思宗就同意了,接着就开始修筑;接着,兵部尚书梁廷栋被罢免,新任兵部尚书熊明遇否决,明思宗就再次同意了,就停止了修筑城池的计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