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前线后,皇太极又亲自观测了一番明军的阵地布置情况。】
【此时明军还是驻扎在乳峰山上,步兵是在乳峰山和松山之间驻扎了七座营地,并且挖掘了堑壕;骑兵则是驻扎在了松山的东、北、西三面。】
【皇太极此时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围城打援的计策,包围锦州城的同时,消灭洪承畴所部的这十三万明军。经过观察,他发现明军虽然确实阵势比较严整,但是在后勤粮道方面却存在着不小的漏洞。】
【明军的严整阵势,基本上集中在了面对清军的正面一侧,与面对松山的后方一侧相比,可以说是头重脚轻——这可是个大缺陷!】
【皇太极当即决定,断掉乳峰山上明军的后路。而断掉后路的方法,就是挖掘堑壕。】
【经过皇太极的命令,以及清军的作业,成功赶制出了能够阻拦明军退路的壕沟。】
【而在八月二十日,清军又击败了来袭的明军,同时,阿济格又带兵成功夺取了明军存放在笔架山上的粮草。】
唐朝,贞观年间。
尉迟敬德对于明军,包括洪承畴等人也无话可说了:“这么多天了,居然还是驻扎在乳峰山上,还没有和锦州的祖大寿等人打通通道?”
之前,那么好的局面和机会,居然就还是一直维持着旧有的态势……
本来神迹讲到洪承畴所部的明军与锦州城内祖大寿等人共同对清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祖大寿还冲破了清军的两道防御,他还以为洪承畴等人会趁着这个胜利的势头进一步加强攻势,加大对清军的进攻力道,以便能够打通松山和锦州的通道呢。
没想到啊,真的没想到,洪承畴不仅没有能够趁机扩大优势,反倒还在后方粮草方面有着这么大的一个漏洞。这样一来,前面的一系列获胜几乎是要打水漂了。
——知道你洪承畴是倾向于稳扎稳打,不想要过度冒险,此次这么快的来到松山一带,也与明朝朝中的催促有关。但是,不论你本身更倾向于什么,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那当然就应该从眼下的局势进行重新判断啊!
这样的情况,与其一直坐在松山乳峰山一带维持原有态势,不如尽力一搏,赶在皇太极或者其他清军前来支援之前,率先打通与锦州城的联系才是。
长孙无忌对于洪承畴等人的决策没什么评价,只是感叹:“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从军,皇太极这也可以算是破釜沉舟了。”明朝集结了十三万兵马,算是明军的大部分精锐;皇太极这一次为了保证锦州等地成功拿下,也可以算是集结了清朝之中的所有即战力量。
这样一来,双方都能够算作是在赌上一切——不论是明朝,还是清朝,日后的危亡都几乎是寄托在了这一战上。
皇太极这样的决断和胆魄,倒也不负太宗这个庙号。
“不过,他那流鼻血是怎么回事?”长孙无忌对于这些病症颇为敏感。一直流鼻血……流鼻血不少见,但能够流上三天不止,那可真不是什么小事儿了。不会,皇太极最后的死因和这流鼻血有关系吧?
李世民觉得很有可能,但左右皇太极看起来距离死大约还有几年,便暂且不做讨论。他倒是对明军的一个问题挺感兴趣的:“洪承畴带着这些明军,究竟有多少粮草?”
多半不多,但是具体能够让他们支撑几天?五天?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开始认真回想自己的身体情况。
他这时候流鼻血也没有怎么严重,倒是有时候确实有点头疼之类的小毛病……
【对于皇太极带兵前来,洪承畴等人都是“大惊”的状态。而在后来,清军开始断掉明军的粮草之后,洪承畴等人更是开始焦急起来。】
【皇太极之所以选择断掉明军粮草,是因为在他的判断之中,乳峰山上的明军储存的粮草必然不多,最多能够支撑五六天。只要断掉明军的粮道,那么明军必然会不得不向西南边的宁远突围。】
【锦州的东南面是松山,松山的西南面是杏山和塔山,而再往西南面走,就是宁远。】
【但是,皇太极按照自己的判断推测出的明军粮草情况,虽然大体上是对的,但是细节上与明军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明军的粮草,并非能够支撑五六天,相反,仅仅只有三天的量。】
【这样少的粮草存量,让明军的心情更加紧迫了。】
【面对皇太极的包围,洪承畴于八月二十一日召集了八大总兵开会,洪承畴认为,这样的情况明军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拼死一战!只有全力决战,才能从这死局中搏出一条生路来。】
【但是总兵们不这么认为,他们并不想要在这里拼死决战,不想把军队浪费在这里,也不想冒这种惨烈搏杀的风险。总兵们觉得,这时候应该尝试突围,回到宁远来保证粮草充足。】
【尽管洪承畴不同意,他认为一旦打算突围,那么这十三万大军很可能最终剩不下来多少;但是鉴于势单力薄,包括先前一直坚持催促洪承畴尽快决战的监军张若麟也认为此时应该突围,最终,他只能同意了突围计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