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尔哈朗等人当然不愿意就这么开始议和,他们要求明朝必须给出一个能够代表官方的国书来,否则议和不能开展。】
【这个消息传回明朝,陈新甲收到消息后就告诉了明思宗。按理来说,既然明思宗打算议和,那么就需要需要一份正式的国书作证,这是一个非常正当的流程。但是明思宗又不想给国书。】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对着议和之事开始了思考。
清那一边想要议和,是想要借此获得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他们愿意进行一定时间内的议和;大明这边呢,若是一定要说的话,那也确实是有议和的需要。
如果,真的能够通过议和获得一段时间内的辽东的和平,那么大明能否趁着这个时间来简单处理好国内的种种事务?比如,李自成这些反贼,比如,一些地方的天灾和管理混乱,比如,朝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征召一些兵马并对这些新的兵马加以训练?
如果可以的话,那么议和其实也并不是一件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
能否议和,还是要看当时的局势以及己方的目标。
固然清军在这段时间内也会获得恢复发展的机会,但是大明同样能够喘一口气。毕竟,此时的大明,确实是做不到两线作战了——只要明思宗,他能够做到,抓住机会,基本上、大面上处理了国内的问题……
毕竟,明思宗他眼看着是打算尝试议和了,而皇太极多半也会愿意议和,这样一来,朱棣自然是得想想议和能够带来的好处——
啊?
他和朱高炽几人都迷茫地看着神迹,听着神迹讲到的内容……派出去了使者,见到了清军统帅,打算议和,但是却没有国书或者其他证明的文书?
这什么意思?明思宗到底有没有打算议和?难道他就是想要作假哄骗一下清军?
因为太过惊讶,朱瞻基还被茶水呛了一口,半天才缓过来。
朱棣继续看下去——哦,陈新甲汇报了,明思宗没打算虚假议和,但是……他不想给国书?
朱棣觉得有些难以理解。
你既然打算议和了,又不给国书,算什么事?没有国书,谁知道你到底打不打算议和?
辽朝,统和年间。
萧绰和耶律隆绪几人也有些无语。
怎么,打算议和了,却又不想给国书?
联系前面明思宗让陈新甲几人秘密和谈,不能走漏消息的要求,几人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明思宗,莫不是不想承担这个议和的名头吧?打算等到议和成功在向其他人宣布?如果没有成功,就不搭上自己的声名?
萧绰摇头:“这可真是……”
虽然有时候议和这件事情,确实需要勇气,但是也不能这么来吧。这若是中间出了什么岔子,那论罪的不就是陈新甲这些得到命令的大臣了么?
以及,明朝朝中反对议和的声浪居然有这么大吗?大到明思宗都不愿意正面相对?可明朝也确实明摆着难以双线作战,同时应付清朝和李自成等人了啊。
耶律隆绪同样摇头,道:“说不定,是明思宗不愿意承认清朝是一个可以对等的政权呢。”
【最终,明思宗给出了一封敕书,或者说手谕,内容是明思宗写给兵部尚书陈新甲,让他认真与清朝议和等等。】
【这算是表达了皇帝的意思,同意与清朝议和;又没有直接写就一封国书。】
【这封敕书到皇太极手中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份,也就是洪承畴被俘之后了。】
【对于明朝使者这一次递交的敕书,皇太极心有几分不满和疑虑:这真的是明思宗的意思吗?还是明朝大臣的私自行为?这封敕书到底具有几分效力?……】
【此时,洪承畴既然已经被俘,皇太极便让他辨认了一番,最终确定,确实是明思宗所书。】
【最终,经过多番沟通,几次围绕议和条件而磋商之后,在五月份,皇太极向明朝方面正式提出了议和条件的最终版本:】
【第一,议和成功之后,双方的吉凶大事都需要互相派人凭吊和庆祝;】
【第二,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一万两黄金和一百万两白银,而清朝则提供一千斤人参和一千张貂皮给明朝;】
【第三,只要是清朝的叛逃人员,不论满、汉、蒙、朝鲜,到了明朝境内的,明朝都得交还给清朝,同理,明朝的叛逃人员只要到了清朝境内,清朝也都交还给明朝;】
【第四,塔山为清朝的地盘,宁远、双树堡一线为明朝的领土,双方以连山作为中间之地;】
【第五,在连山设立互市;】
【第六,按照前面的划界,双方越界之人处死。】
【这些条件,在明朝方面是什么态度暂且不提,但是在清朝内部,却有不少人觉得皇太极做的有些太退让了,这些条件有利于明朝,却不利于清廷。】
【按照张存仁、库尔禅等人的想法,明朝已经内部空虚无比,又到处都是流寇,饥荒不断,迟早要土崩瓦解,如今他们能够依靠的也不过是山海关一线而已,更不用说这一场松锦之战,让明朝彻底丧失了十三万精锐,以及关外四城——明朝还剩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