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后面的那些……大量牵马抬轿的随从和仆从……对于赵匡胤、赵光美,以及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人而言,这完全属于是常态,谁出门不带上一群人呢?不管是出门游玩,还是出门去赴任,这都需要带上许多仆人随从啊!
毕竟,他们都需要带着不少东西,不管是生活物资还是赴任所需的资料,这些东西不都需要让人来拿、看管吗?而且,他们也需要带着人来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以及帮他们跑腿办事儿啊。
不过,此时放在神迹中来看,怎么好像确实是有哪里有点怪怪的呢……?
……嗯……怎么说,虽然这些都是常态操作,但是,但是,像是有哪里确实是……可这也确实是常态嘛。
如果非要说的话,好像简轩确实是不应该这么一直慢吞吞的,这么不紧不慢地赶路——他应该快一点才对。
赵德芳和赵德昭对视一眼,两人都认同了这个看法。
带人带东西没毛病,但是得走快点啊!前面的局势那么紧急,你这么在路上不紧不慢的,等你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如果简轩真的快速赶路赶过去了,他能发挥什么作用?
这好像是个问题哈。
特别是,皇帝调遣的那些兵马,居然也还没有赶到滨南省,这就更显得简轩的做法好像并不是多么的不可饶恕了。
赵光美无言了半晌,最终他道:“简轩,你们觉得他的公文写作水平怎么样,和杨松比,谁的水平更高一点?”
他这话,等于是默认了简轩也并不能在滨南省、花穗城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而且还认为简轩同样会私下里和莺莺国达成协议,并且对皇帝进行隐瞒。
通过大臣们都必备的公文写作技巧。
赵德昭对于这个问题有点感兴趣:“我觉得还是简轩的水平能够更好一点。毕竟他是宗室出身,还在朝中呆了一年。”
理论上,这一年应该能让他对皇帝更加了解,也能够接触到许多朝中大臣们的公文写作技巧。
【在进入了花穗城之后,简轩也如同杨松一般,跑去找到了林石麟,这个对滨南省、对莺莺国都非常了解的人。】
【在两人的会谈之中,林石麟提出了他认为的两种不错的对敌方案。】
【一种是,通过余与堂来与查尔斯会谈,迷惑对方,让莺莺国舰队暂且退出河道,随后央洲趁机在大蓝窖等炮台所在地将河道堵塞,并加筑炮台,然后逐步紧逼,最终一边逼退敌军,一边在二山门一带加强防守;】
【另一种则是,不引诱对方退出河道,而是直接采取火攻的方法,在深夜进行;随后配合水师、火炮等。】
【简轩这边在获取情报、探讨方案;莺莺国查尔斯那一边,也在思考接下来对央洲的方案。】
【在成功逼迫杨松等人同意恢复正常贸易之后,查尔斯依旧觉得现如今的局面不够安全,也不够符合莺莺国的最终要求。】
【因此,他有了一个想法:将莺莺国的舰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主力,另一部分为剩余舰队。其中,剩余的舰队包括陆军等留在滨南省一带,用来保证已经实现的正常贸易能够继续进行下去;主力舰队则继续北上,对央洲施加压力,并且将压力传导到央洲的朝廷那里以便最终能够彻底达成协议。】
【三月初,他将自己的计划与总司令詹姆斯以及其他将领讨论,但是他们并不支持查尔斯的计划。倒不是觉得查尔斯不应该尝试对央洲进一步施加压力,而是认为如今的兵力并不够,不保险。】
【将领们认为,可以将北上的行动稍稍延后,同时在此期间向莺莺国要求增援,一增加兵力,让舰队的行动更有保证。】
【于是,最终达成的计划是:莺莺国舰队目前将注意力集中在滨南省,以防局面生变;詹姆斯去到银都,向那里的莺莺国军队要求增援;查尔斯则进入商馆之中,随时监控花穗城的局势。】
【而刚刚到达花穗城的简轩等人,无疑是有可能让现如今的局面发生变化的存在。】
【因此,查尔斯在简轩等人进入花穗城后,就直接向余与堂提出了问题:此前的协议是否还保持效力?】
【那么,简轩打算改变局面吗?】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彻对这样的局面已经几乎没什么兴趣了。
因为,事情的走向几乎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甚至不需要多么长远深刻的眼光——有脑子的人都能猜到,这个简轩会是个什么选择;而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后,他会对皇帝说什么,莺莺国又会做什么。
以及,莺莺国和央洲对垒之后,又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刘彻可以给出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简轩不打算改变局面,最少短时间内不会。至于说时间一长,他会怎么做,那就要看皇帝的态度了。
多么简单,多么明确。
刘启也没打算问刘彻这个问题,他想问刘彻的是另一件事:“你觉得林石麟的两个计划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