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三年的时候,在一个轰动性的战争的促使下,这个消息才传遍了各地——金京被攻陷了。】
【而距离金京不远的申县,聚集着大量的其他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船只货物。申县之中的央洲人打算收拾东西逃到乡下避难,而外国人则一边修筑防御工事,一边准备见势不妙立刻登船离开。】
【在这一片人心惶惶之中,央洲发生大事的消息迅速传到了议洲各国和咪国的政府耳中。】
【对此,各国的态度不一,莺莺国有人认为,这是在央洲发生的、与议洲之前出现的社会变革类似的动荡;】
【而马同志认为,这就是央洲在与莺莺国等国家签订条约之后的影响造成的结果之一,这不是任何动乱或者反叛,而是一场歌名。】
【他认为,莺莺国与央洲签订条约之后,会让央洲人认识到新的世界,认识到旧有秩序和情况的腐朽,进而出现变化,展开斗争,最终通过一次次歌名建立新的秩序。】
【同时,他还表示,这一次央洲的变化,并不仅是央洲的事情,还会反过来影响到莺莺国自己——央洲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必然会影响到央洲的市场,而这就会影响到莺莺国对央洲的贸易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切断莺莺国从央洲进口货物的来源,继而削弱莺莺国乃至整个议洲的经济,随后,这一点火星就能够引燃议洲的政治变化。】
【而在咪国,咪国自己此时也存在严重问题——白人奴隶主与黑奴之间的矛盾。】
【当然,观点归观点,处理问题归处理问题,莺莺国就在思考一件事情:莺莺国到底要不要派出军队参与战争?是保持中立还是参与作战?参与的话,又应该站在哪一边?】
【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判断的依据莺莺国现在尚且不能掌握:这股力量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执政纲领、基本方针是什么?他们有没有正当理由?他们是否符合民意?他们的前途如何,获胜的可能有多大?他们符合莺莺国的利益吗?……】
【那么,外国人之中,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说一部分答案吗?】
【甲.有 乙.没有】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对于央洲经常会出现小股盗匪的事情不置可否,毕竟,这确实不是什么大事儿,哪家王朝都会出现这种问题的,只要能够及时清剿干净就可以了。
倒是那个“马同志”,是谁?还有他把央洲的这一次造反,也可以说是起义,称作是歌名……歌名这个词,他还是知道的,《易》之中就有出现过,“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就是商汤和武王顺应了天命,从而取得了成功,革,就是改变的意思。
他理解歌名这个词,但是这为什么会从一个外国人的口中说出来?还是说,这个外国人口中的歌名的意思,和他所了解的意思存在不同?
或者说,究竟有多大的不同?还有,议洲那边,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化?
不过,赵匡胤想来想去,都没有想出来什么结果。要他来说,改朝换代,已经是相当大的变动了,也完全就是歌名,同样,也建立了新的秩序——总不能,是一个全新的变动,直接把王朝给变没了吧。
清朝,崇德年间。
对于这一次出现的两个选项,皇太极没有什么思路,只能先随便选一个。那就按照顺序来吧,【甲】。
而他现在思考的同样是莺莺国是否要参与其中的问题。
按照那个马同志的说法,央洲是莺莺国此时的一个重要的市场,央洲出现动乱导致商贸不畅甚至暂停,是会反过来影响到莺莺国自己内部的经济情况的。但是,一个央洲的动乱,需要让莺莺国下水吗?
皇太极不确定。
从莺莺国之前的行为来看,他们每一个行动,都是有着核心目标,有着主要的利益驱动的,而不会说什么一拍脑子就是想打仗之类的。
那么,莺莺国还有没有其他的主要市场?除了议洲,北面的罗刹国面积也不小,远在另一边的咪国面积也很大……这两个国家,是不是莺莺国的市场?如果是的话,那莺莺国下场的动力就不会很大,毕竟有其他的大市场进行缓冲,实在没必要搞得自己一身泥。
……不过,咪国貌似内部的问题也不小。
【外国人中,是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莺莺国人,而是睿国人。】
【同时,这个人也并不是睿国政府的官员,也不是政府授权的其他官方人员,他是一名传教士,他叫做西奥多·汉贝格。】
【在来到央洲之后,汉贝格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传播宗教方面,为了达成更多的成果,他还离开了馨屿,进入了央洲的内陆之中,还来到了村庄之中,学习了当地人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来说,是在现任皇帝二年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央洲人。这个人向他讲述了自己对宗教的种种认知,又讲到自己的战斗和梦境,讲到自己遇到的先知,还有自己和朝廷之间的冲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