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狮觉得这时候应该集中兵力防守沽市入海口,至于说北河地区,虽然不是完全没有防守的必要,但是他认为莺莺国和西国的军队都不是非常擅长陆战,因此,便将北河一带的防守全部撤离,打算专心防守沽市入海口。】
【而皇帝在这个联军逼近沽市入海口的时候,做了什么呢?他向负责当地防务的将领和大臣们表示,不可以依旧想着“先战后和”,如果打算这样做的话,那战争就没有结束的时候了,必然会连绵不断、结束遥遥无期;同时,他表示,你们应该要努力达成“抚”的结果。】
【这个命令当然是完全的不合时宜的,但是依旧没有人能够拦得住皇帝。】
【被撤除防御的北河,果然成为了第一个突破口。罗刹国的人引导联军占领了北河,随后从北河方面与在沽市入海口附近的军队达成夹击之势,沽市入海口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皇帝那边,则依旧没有做出什么增兵的打算,而是给了宝狮一道旨意,让他不要把性命损耗在这里。】
【于是,没两天,沽市入海口失陷,紧接着,沽市失陷;宝狮则是成功逃离。】
【而皇帝在这两个地方接连失陷的情况下,还是没有想着组织军队反击——尽管京城及附近驻扎着大量军队,他反而派人前去谈判。第一次的谈判官员没有发挥作用,皇帝又改派了一名亲王前去谈判,但是该亲王直接抓了前来谈判的莺莺国和西国的谈判代表,想要以此让联军停下脚步。】
【这样的做法当然没有效果,没两天,联军就逼近了京城;而皇帝此时留下了自己的弟弟简六,让他负责各项事务,与莺莺国、西国等国家进行谈判。】
【而皇帝自己,则打着“坐镇在京城北面”“通过此次巡幸的准备,为日后的亲征打下基础”的旗号,带着妃嫔等等直接奔出了京城,前往了凉河行宫。】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一时间陷入了更深的沉默之中。
虽然他确实早已经认清楚了这时候央洲朝廷的情况,也通过这十年间这一任皇帝的种种所作所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任皇帝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皇帝的心气和眼界,可以说是完全不会再对朝廷和皇帝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了……
但是,现在,皇帝的一系列做法,还是足以让人大跌眼镜,足以让皇太极这个并不抱有什么期望的人也再度不由自主地陷入到沉默之中去。毕竟,这些操作实在是有些突破下限。
——皇帝是怎么想的,怎么就会认为莺莺国和西国这两个国家会因为那一次战败,就放弃央洲这么一大块儿肥肉?怎么会认为,莺莺国和西国这两个国家,会在接下来就向朝廷献礼进贡?皇帝到底是根据什么事情、根据什么情报,推断出来的这个结论?
皇太极不能理解,他觉得皇帝的逻辑他完全搞不懂。通常而言,皇太极并不会遇到这种问题,毕竟,其他的时候,虽然有些人的逻辑方式和皇太极本人不同,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皇太极还是能够理解的,也能够推断出来他们可能思考得到的结果。
就比如和明朝对峙的这些年间,他跑去明朝京城外,给明朝散播谣言,侧面推动崇祯搞了一堆事情,那也是因为他能够明白崇祯的思维方式,虽然皇太极本人不会这么思考,但是他能够理解这么思考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并且利用他们的思考方式。
但是,皇帝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皇太极目前可以承认,自己确实不能理解皇帝的脑子里究竟是怎么运转的。
他究竟为什么会觉得莺莺国和西国居然会跑过来给朝廷上贡;为什么会觉得北河地区不需要进行驻防;为什么会要求沽市的守军不要想着作战,不要想着先战后和,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去“抚”;为什么在联军抵达沽市入海口之外的时候不派兵支援;为什么在联军攻陷了沽市和沽市入海口的时候,不是想着加强剩余地区的防御,而是派人、派一个完全不懂什么叫做谈判的人去谈判……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皇太极这个常人能够理解的了的。皇太极觉得,如果自己遇到的敌人是这样的,那自己压根不能摸准这种人的逻辑;不过,估计自己也不需要摸清楚这种人的逻辑,因为自己完全可以轻轻松松甚至不战而胜。
相较而言,皇帝告诉宝狮不要把性命丢在沽市,都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宝狮是他的心腹重臣嘛,还是不想让人丢了性命的;而皇帝本人出逃京城,就更可以理解了。
【但是吧,莺莺国和西国的联军当然不是什么善罢甘休的存在。】
【不说别的,就是军官将领们,士兵们,都需要一个能够大发战争财的地方——而京城这片地区,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好地方。】
【于是,联军在皇帝的园子中大肆抢掠,士兵们拿小头,军官们拿大头,还有一部分战利品分给了国内的贵族和官员们,当然还有上交给女王和皇帝的。最终,联军的统帅对士兵和军官们表示,园子之中的各种物品只要能够拿走的,统统拿走,不能运走的、或者价格不够昂贵的,全部都就地销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