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几人对于皇帝的状态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想说的话在之前都已经说完了,此时再看到皇帝的行为,他们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也想不出来什么有新意的内容了——能说的话,都不过是老调重弹。
但是,如果老调重弹有意义,那么也不是对皇帝这种人有意义,皇帝难道听到的劝说之言还少了吗?一点都不少,但是皇帝也压根没有听过。
简六想着解决皇帝和莺莺国等国家的人之间的问题,这很对,但是简六直接要建立一个统管所有有关外国和外国人事务的机构,并且还将办公地点放在京城之外,同时还由他和其他人来直接控制……
赵光美有些怀疑道:“这样做,现在看起来没什么问题,还解决了皇帝的心病。但是时间一长,这个机构岂不是会有自己直接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可能?那么作为这个机构的最高负责人……”更不要说,简英看起来现在还在想要不要借助莺莺国等国家的力量来处理太上天平国的事情了。
——这时候,这一机构的设立,是为了让皇帝不需要见到这些外国人,不需要在心理上感到“屈辱”,同时还能够对自身的安全情况有了点信心……可是,皇帝不想要见到外国人,也不想要处理任何与外国、外国人相关的事务,那就是将这部分事务的权力完全下放了!
某一方面的事务的权力完全下放……后果会是什么,赵光美想都不敢想。
虽然这个看起来只是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权力,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央洲传统意义上的军权、政权等等各项权力。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传统的央洲朝廷的时期了,而是央洲朝廷弱于莺莺国等国家,需要让步于对方、需要忍受对方、需要尽可能维持和平往来的时期。
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完全有权与莺莺国等外国进行任何往来、有权处理各种事务的机构,以及该机构的地位最高的大臣,完全有可能能够凭借与外国的各种交情,让自己的权力逐渐变得膨胀,逐渐从一个简单的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扩展到朝中的其他事务的权力。
皇帝是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吗?还是说,他在莺莺国、西国的军队的威胁下,已经完全不想要思考任何问题了,只想要逍遥一边?或者,他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此时他已经不在乎了。只要能够让他在皇帝的位置上享受,他就不在乎实际权力被谁夺走?
赵匡胤对于赵光美的猜测不置可否。
在他看来,这几个原因都有可能,且多半皇帝是一时间什么也顾不了了;之后虽然稍稍缓过来,但是也仍旧对京城和外国心怀抵触,因此能够抵消他对于简六可能获得权力的反感;而到后来……后来的情况就不是能由着皇帝心意随便来的时候了。
倒是对于神迹最后特意说明的,简六的这个想法和思路,在之后的央洲的其他人身上、其他政府身上同样有所体现的问题,赵匡胤有点摸不着头脑。
神迹为什么要特意提到这一点?总觉得这个态度好像不是怎么正面……
但是,简六的这种思路,这种想法,不是非常正常的吗?而且,他的判断也没有什么错误啊——对于现如今的央洲朝廷而言,威胁最大的,真正会让央洲朝廷面临生死存亡的,确实不是莺莺国、西国这些外部国家,而是太上天平国这个内部反对力量,这没错啊。
央洲朝廷想要维持下去,确实应该先对付太上天平国,当然不能现在就立刻对莺莺国这些国家动手,然后不管太上天平国的问题。
这有什么不对吗?完全没有啊!
就像那个太上天平国,不也没有对莺莺国或者西国或者咪国动手,而是一直对着央洲朝廷发起攻势嘛。
对于神迹最后的意思,赵匡胤确实有些不太理解。
【就在简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国家主动送上了门来——不是之前才和央洲朝廷打了一场的莺莺国和西国,而是一直独立在外的罗刹国。】
【事实上,罗刹国想要“为央洲朝廷提供帮助”的事情,在皇帝七年以及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了,当时,他们先是表示愿意为央洲朝廷提供枪支,随后,又表示还愿意给央洲朝廷提供军事顾问。】
【皇帝十年,在与央洲朝廷签订了新的条约之后,罗刹国的代表再次提出来了“帮助央洲朝廷”的想法——而且,这一次还表示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帮助央洲朝廷镇压内部的反对力量,特指此时正在南方活动的太上天平国。】
【罗刹国方面表示,他们不仅可以提供之前曾经提到过的枪支,还可以派出三百到四百名罗刹国士兵来参与作战,与央洲的军队合作,一同攻克金京。】
【简英非常认真地思考了罗刹国代表的建议,他先是上奏给皇帝,并在皇帝的同意下将这件事情告知了几名汉人大臣,寻求他们的意见。】
【这几名汉人大臣中,有人同意接受罗刹国的帮助,并且,央洲朝廷还需要给出酬劳——攻下太上天平国所控制的城池后,军队劫掠所得的各种财物。这些劫掠所得的财物,一半划归到朝廷的国库之中,一半用来分发奖赏和酬劳。而用来分发奖赏的这一半,再分成五份,五分之三给罗刹国的士兵,五分之二给央洲朝廷的士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