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京是央洲的大城池,如果莺莺国舰队真的打算进攻金京,只靠海军是不够的,必须要配备上大量的可以登陆作战的军队。同时,莺莺国海军的力量虽然远胜于太上天平国的水军力量,可大面积的陆上作战的话,海军并不能提供绝对的帮助,而纯粹的陆军作战……霍普确实没有能够一定战胜太上天平国的把握。】
【退一步讲,即使真的攻克了金京,霍普也不觉得能够对央洲内战的整体局势起到多么大的影响。】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觉得,别的不提,弗雷德里克对于莺莺国本土的态度推测还是比较正确的,大约他已经从之前的汇报之中察觉出来了首相亨利等人内心的真实偏向吧。
他叹息:“现在,央洲朝廷还真的要因为自己的虚弱无能,反而受到这些外来国家的‘保护’了;而太上天平国……正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比央洲朝廷更加进步一些,才让他们更加不好控制。”
莺莺国本土以及其他地方的支持太上天平国的人,所持有的态度无非就是认为太上天平国更符合他们的想法,有着相同的宗教,有着更加进步的观念,如果他们成为了最终的获胜者,必然能够给莺莺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但是,这种“带来更大的利益”的想法,也都是推论,都是尚未成为现实、不能印证的想法。弗雷德里克不这么觉得,想来,莺莺国的那个首相亨利也不是这么认为地——现在太上天平国就没有那么顺服,如果他们真的成为了新的央洲的政权,他们能够变得对莺莺国的各种要求更加顺服吗?能够给莺莺国让出更多的利益吗?……
以及,能够愿意继续履行之前央洲朝廷签订的各种条约内容吗?
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事情,而不确定,就意味着莺莺国需要面临不小的风险。因此,在太上天平国控制整个央洲,与维持现状、或者央洲朝廷获胜之间,还是后两者更加可靠可行一些。
李世民非常理解这种判断,毕竟一个是已经得到了充分印证的可靠道路,并且获得的收益并不小;一个是未知的,且目前看起来风险就不算怎么小的道路,获利也不能肯定。这两条道路之间,通常而言,没有人会去选择第二条。
不过,李世民其实对于太上天平国的选择也有几分好奇——如果太上天平国最终真的获胜的话,他们会承认央洲朝廷和莺莺国、西国还有咪国等国家签订的条约吗?
如果,直到灭亡,央洲朝廷还没有还完条约上约定的赔款——先不说这个数额究竟合理与否——太上天平国会愿意接着还吗?
如果坚持立场,他们能够顶得住莺莺国等国家的进攻吗?
清朝,崇德年间。
央洲朝廷将来说不定会依靠莺莺国等国家的保护……这个观点再一次被证实,皇太极也再度眼前一黑。
虽然,虽然这种做法,看起来确实能够延续央洲朝廷的存续时间,能够帮助央洲朝廷继续存在下去,但是,这样一来,如果后续央洲朝廷没有出现什么翻天覆地的转变——这个可能性非常低——那央洲朝廷的名声可就是彻底地黑了啊!
虽然吧,有时候名声也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能够获得实惠才是真的。但是,央洲朝廷这么个做法,也未必能够获得多大的实惠。这样下去,央洲朝廷内部必将会走向一片混乱,内部斗争不断——总有大臣,是不想要看到朝廷这么屈辱地存在下去的,他们或许不会想要直接干掉朝廷,但是他们一定想要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
更何况,除了一些破罐子破摔的人,剩下的宣称自己“不在乎名声”的,都是觉得自己能够在日后重新翻盘,继而洗刷名声,重获声望的人或者势力——史书由胜利者书写,因而在过程中有时候声名差一些也无妨。但是,央洲朝廷能够成为最终能够书写史书的胜利者吗?
皇太极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糟糕透顶的结局。
当年,宋朝的徽钦二帝,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日后,央洲朝廷莫不是也要步上这一后尘?
【罗德里克在收到霍普的命令后,便先去了明城,去观察了一番央洲朝廷军队在明城的防守情况,然后发现非常糟糕——守军不过一千人,还是没有怎么经过编整训练的,火炮都是旧的,还没有弹药。】
【为了帮助央洲朝廷更好地防守,罗德里克就防守情况提了一长串的建议。】
【随后,他去见了太上天平国的将领,并且表明了莺莺国舰队的态度,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接着,他先回了莺莺国舰队在申县的仓库一趟,带上了十二门大炮,用来加强明城的防御力量。随后,他再度前往了明城,打算看一看明城方面在防御工事上的改进情况。】
【而事实告诉他,明城的央洲朝廷军队,虽然接到了他的一串建议,但是却压根没有动弹。】
【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明城城墙上的杂草,被明城的守军清理了一番,不过也仅此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