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太上天平国的政治结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最初创立开始,作为最高统帅的虹仁秀就并不理政,真正负责处理军政事务且掌握权力的,是“军师”,他们才是朝政的首领。】
【比如,在最初封王爵的时候,虹仁秀就规定四个王都归属东王杨龙嘉管辖,军政大权也都交给了杨龙嘉;关于各种决策,包括所有重大决策,也都由军师商议并执行,虹仁秀只不过是听一听上奏而已——】
【因此,事实上太上天平国早期,也就是金京事变之前的时期,太上天平国的各种檄文、诰谕、与莺莺国等国家来往的文书,都是由军师杨龙嘉、蒋萧武署名的。】
【而在蒋萧武阵亡之后,仅剩杨龙嘉一人,因而,杨龙嘉至此变成了事实上的一人独揽大权——他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太上天平国的真正的掌控者。】
【由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太上天平国定都金京之后,终于爆发出了内乱;而在内乱之后,虹仁秀将所有的权力重新收归手中,并且再不愿意尝试任何分权的可能。】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不可思议,完全不能理解虹仁秀的脑子里面究竟在想些什么。
虹仁秀怎么就能把自己搞成一个不理朝政的君主的?怎么能把军政大权都交给所谓的军师?而且,在军师之一的蒋萧武身亡之后,在仅剩下杨龙嘉一人的时候,虹仁秀居然还没有什么行动?
朱元璋不明白。如果他老朱没有记错的话,这个虹仁秀好像还是个读过书的人,和他这个完全布衣出身的还不一样——既然读过书,怎么就能做出这样离谱的事情,怎么能够建立出来这么一个一看就是要出事儿的政治结构?
他老朱这样的情况,当年都明白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自己处理各种事务……虹仁秀又是怎么想的?
他把权力都给出去了,自己还占了一个君主的名头,这让底下人怎么想?
前面好歹还是杨龙嘉和蒋萧武两人共分权柄,还勉强能算是有个制衡;后面蒋萧武战死,就剩下了杨龙嘉一个人,他的权力无限膨胀——就算虹仁秀依旧打算维持这什么军师负责的制度,他居然不想想应该再设立一个军师,和杨龙嘉相互制衡一二?
他就这么干看着?
话说回来,既然虹仁秀本人虽然是君主,但是实际上并不理政,那么他平日里都在干什么?
他每日里没什么政务要处理,就不能观察观察政治结构,不能发现政治结构上的问题,而是生生地等到杨龙嘉的胃口越发膨胀——朱元璋对此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杨龙嘉一个人独揽大权,还没有人对此有什么异议,虹仁秀又不管事,杨龙嘉本人要是没个什么想法才不正常。
……到了后面,爆发了那么一场巨大的动乱,将太上天平国创立基业的这几大力量和人才都折进去了,虹仁秀倒是知道要改变一下政治结构了——然后又过头了。
史当达又因此给不得不离开金京了。
朱元璋对此连连摇头,他觉得,就算没有那什么莺莺国的插手,太上天平国和央洲朝廷双方的结果也不太好说——央洲朝廷或许会在这一场动荡之中被干掉,但是太上天平国能否带着央洲走向平稳可不一定了。
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虹仁秀本人的这个政治水准,也因为太上天平国上层的这么个政治架构。
【但是,太上天平国在自己的政治纲领方面,却是有着极大的创新。】
【在过往的一次次农民起义之中,农民们打出的旗号不断发展变化,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黄天太平,到平均赋役,到均贫富……实际上,所有农民的愿望都是“公平”。】
【在太上天平国的起义之中,同样有着类似的口号,但是又有了显着的发展。因为太上天平国的这个口号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份完整的纲领性的文件,《央洲田亩制度》。】
【在这份文件之中,虹仁秀详细撰写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土地、政治、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
【首先在土地这个关乎央洲千百年来的核心问题上,文件就彻底否定了过往的一切土地制度,而是变成了平分土地——凡是天下的土地,所有人都可以一同耕种;没有任何地方不是平均分配,进而,没有任何地方的人不能吃饱穿暖。】
【这是古往今来的所有农民最核心的愿望,也是太上天平国最能够击中广大百姓的核心内容。因为,这是央洲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千百年来最迫切也最真实的愿望;而这样明确的提出和规定,在央洲的历史上,同样是第一次。】
【文件规定,天下的所有的田地,按照产出的多少分为九等。】
【而在分配田地的时候,按照人口数量,不分男女;以一户为单位,人口多就分的多,人口少就分的少。例如一家有六口人,那么就有三人分到上等的田地,三人分到差的田地,好坏各一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