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晋、燕两王北征获胜,朱元璋着手放权于晋王、燕王这些年长的皇子,让他们顶替功臣老将起担负边防重任,统军出征、巡边、筑城、屯田、练兵并选拔将领,这些战斗力强悍的塞王开始在北边防务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颇为感慨:“咱为这天下打算多不容易,分封你们就是为了大明的边疆安稳、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
唐朝,武德九年。
李建成看着神迹中明太祖的做法,不由开始回想唐朝初立时的情况。当时确实内外都不太平,也要李世民这个秦王四处征战,但要是当时把他封到边塞又会如何?是否能够避免让他的势力坐大、危及自己?
不,不行。那个明太宗不就是藩王造反吗?把李世民扔到地方,也没办法彻底杜绝他对自己的威胁,还不如这样,找个机会彻底解决一劳永逸。
汉朝,元朔元年。
汉武帝刘彻看着朱元璋陆陆续续分封亲子,并给予兵权、让他们成为北方边疆的重要部分,虽然理解他的做法,但颇为不赞同。毕竟,汉朝除了匈奴外患,就是内部的藩王压力。
“这明太祖怎么想的,分封塞王,必定会招致藩王作乱。今日没有,明日也必有。”他大汉的例子还不够吗?况且,看样子那明朝和大汉之间隔了不止一个朝代,这些朝代就没有藩王乱政的例子了吗?
【朱棣登基后,必然会对藩王进行整顿。】
【但他本人也是塞王出身,在北疆二十余年,很清楚塞王对北方边防的作用。特别是在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当晋王病逝之后,燕王朱棣就成了明朝北部边防中最为重要的支柱。】
【因此,对于北方边防的情况、责任和压力,他是最清楚的人。】
【削藩可以,但不可以将北方边防一并带累!】
【那怎么办?派将领前往?当然不行。边塞重镇,控兵无数,一个搞不好,就会重现唐朝藩镇之乱。不管?更不行。变相削弱了边军战斗力,是想变成宋朝吗?】
【没办法,只能皇帝自己亲自上了!】
【皇帝亲自坐镇北疆,固然边防压力会骤然增大,但这不就没有边军被削弱的风险了吗?边军和中央军合二为一,保证了高战斗力,也避免了军队失控。】
【皇帝在这里,皇子皇孙在这里,皇陵在这里,朝廷重臣也在这里,没有人可以不对自己的安全重视,这不就皆大欢喜吗!】
明朝,洪武年。
周王朱橚看着他四哥,有点恍惚:“四哥,你这想法还真是……”
朱棣耸肩:“确实起作用了不是吗?看神迹的意思,应该达成了我这方面的目标。”
武将们都微妙地看着朱棣,没想到燕王还有这样灵活的脑袋瓜。不过确实,虽然防守压力会增大,但好处也会有很多。
比如,皇帝等皇室都不会像历史上的一些朝代一样对边防漠不关心,朝廷官员们同样如此,只要他们跑不了,就不会对军队瞧不起、过度打压,军饷兵器起码可以有基本的保证。而这些情况可以持续到明朝彻底崩坏之前。
想到这里,他们面色一僵,呸呸呸,胡思乱想什么呢!大明自然会千秋万代,绵延不朽!
重新回想神迹,朱棣先发现了问题:“三哥病逝了?我成了北方边防的支柱?不对,二哥呢?二哥也去世了?”
朱元璋身形一顿。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都是他封到了北方,如果他们不死,朱棣不会成为边防支柱。他在老妻离世、失去了心爱的标儿以后,还要失去两个年长的儿子吗?
一时间,不由老泪纵横。所有人都走在他的前面!只留下他一个人……
永乐十六年。
永乐帝朱棣看着儿孙,面色肃然:“俺迁都,就是为了让皇帝担起这个边防的担子,为了稳固大明的边疆。这是铁训,日后儿孙断不可有所更改!”
唐朝,贞观三年。
看着神迹讲述朱棣的想法,他们确实赞同,但又有点不解。藩王就罢了,派遣将领又如何?只要适时轮换……
“唐朝……藩镇之乱!?”李世民猛地站起身来,这个朱棣顾虑的问题,难道就是大唐后来衰弱、皇权式微以致太监掌握大权的原因?
“藩镇,是藩,是镇,”房玄龄从名字开始推测,“边防重镇,变成了藩属之地吗?”
程咬金也开口:“不是藩王,那肯定是将领,俺知道了,是将领掌握了边疆的军队!”
“不止,恐怕军队政治经济等所有方面都落入了地方将领之手。”杜如晦摇头,只是不知道这将领是如何获取这么大的权力的。
“臣认为,”魏征开口,所有人下意识看向他,“既可用‘乱’字形容,大约不止一处边防重镇,恐怕……”大唐所有的边防重镇都不在中央手中了!
李世民只觉得似是寒风刺骨,一瞬间,他的背上就渗出大量冷汗。
【当然,历史证明了,在这个理由上,他的选择是对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