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之后的皇帝,大多并没有多少强烈的出海欲望,加之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所以日后官府出海一事不了了之。】
【那么私人出海呢?实际上,偷渡出海屡禁不绝,特别是大商人、沿海一带的富商巨贾们。】
【那官府开海禁呢?这其实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皇帝打算正式开放海禁时,已经到了明朝中期,此时各个利益集团也已经有所成型。开放海禁,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尝试出海,这对于垄断出海贸易的顶尖商人、以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官员们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此,虽然直到最后,海禁政策名存实亡,但正式彻底废除海禁的明旨从未下达。】
这段话,无疑戳到了所有皇帝的肺管子。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又开始磨牙。
听着那森森的磨牙声,刚刚起身的大臣们都开始犹豫,是不是干脆再跪回去?
江浙!沿海!朱元璋开始在心里点名,数人头,违背禁令、私自出海,本就是杀头大罪;他们还为了一己之私,结党营私,欺上瞒下,阻碍朝廷正当政令,挖他老朱家的钱……
他对朱标说道:“标儿,待会儿去查一下,现在朝廷里有多少江浙沿海地区的官员。”
以后,不仅得对这些地方的官员进行限制,对这些地方的豪商巨贾们,也得仔细盯着啊!
永乐十六年。
朱棣想到之前神迹说的,太孙登基后是最后一次出行,于是看着朱瞻基,语气平淡道:“太孙啊,这个绳子,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紧;这么多东西,什么应该抓住,什么可以暂时放手,都要仔细考虑、细细斟酌啊。”
朱瞻基皱着眉头,起身郑重应是。他可能确实需要重新梳理一遍这些年的经历,再思考一遍了。
宋朝。
赵匡胤有些发愁,他好像自从神迹捎带上宋朝开始,就一直在发愁。
不过,这次发愁和那些不肖子孙们无关,他在发愁宋朝的海外商贸。
毕竟,很显然,宋朝的海贸将会日渐发达,那么在这个前提下,皇帝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控住海贸的权力,而不是被下面的官员和商人糊弄哄骗呢?如何尽可能地减少这些人官商勾结、反过来压制皇帝的可能性呢?
他叹了口气,怎么就这么多问题呢?而自己身边的人,他看了看弟弟和儿子们,嫌弃地移开视线,怎么都这么碍事儿、伤眼、无甚大用呢?
喜欢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