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更是无数人生活在铁蹄战火下,艰难求生。
唐朝,武德九年。
自神迹现世以来,李世民一直保持着面无表情的姿态,不让李建成等人看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他一贯都能体会百姓之苦,体谅民生多艰。
现在,他要自保,就必须要登上那个位置,可他不能把天下再次拖进战火中。
毕竟,一场隋末乱世,中原人口大大折损,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的水平。现在天下初定,民众方才缓和几年,实在撑不起再一次的纷乱之世了。
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这件事在京城内、在宫墙内,一次性、快速解决!
【但这,还不是对安南打击最大的。】
【永乐五年六月,也就是刚刚打下安南时,朱棣给交趾总兵张辅下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命令。】
【他是这么说的:“怀才抱德、山林隐逸、明经能文、博学有才、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武艺智谋、容貌魁伟、语言便利、膂力勇敢、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悉心访求,以礼送赴京擢用”。】
【瞧瞧,这样的人才要求,几乎把所有有一技之长、懂点知识的人都包括在内了。】
【张辅当然遵从命令。】
【他先是在交趾搜集了出色的工匠共计7700人,送到了京师,随后又送来了130人。这个数量别看没有上万,实际上相当之多。】
【自古以来,技术性人才就是比较少的。】
【明朝永乐年间,总人口大约6600多万,而整个明朝的匠户只有40万出头,实际上明朝朝廷可以常年使用的匠人大概只有23万左右。】
【按比例,明朝工匠和普通百姓的比例大约是1:200左右。】
【如果安南的比例也与明朝差不多,那么完全可以想象,明朝的这一行为给安南带来的打击。】
明朝,洪武十三年。
周王朱橚掰着手指头开始算:“一比二百,安南除去土着还有三百万,那安南的工匠就是……一万五千人!”他惊叹地抬头,看向朱棣,那脸上的表情和眼神都分明在诉说在他的不可思议:四哥,你可真狠啊!
朱标对朱橚的计算结果表示了肯定:“差不多,如果是这个比例,那大约就是一万到两万人之间。四弟这事儿干的……”是真的损到家了。
其他朝代也纷纷算出了安南的工匠人数,也是惊叹不已。
总数一万到两万之间,你明朝就一下子拉走了差不多一万人,一半多的人数。这对安南/交趾何止是打击?灭顶之灾也不为过啊!
【事实上,这些工匠都为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比如为了迁都而修建北京的皇宫,朱棣总共用了两万七千多名工匠,其中不少就是交趾工匠。】
【而除了工匠外,张辅随后又陆续搜集交趾全境饱学之士和各类技术人才近9000人送往京师。这9000人可不只是工匠,其中不少都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对一个朝廷来说多重要?他们是维护朝廷统治的基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地方、教化百姓的人选。】
【而交趾又有多少“知识分子”?】
【还是以明朝为例,把秀才开始算作知识分子,整个明朝的秀才大约在百万人左右。从明朝成化到嘉靖的百年见,秀才一共有三十万人左右。均摊到每一年,同时存在的秀才大约也只有数万人,更不用说在其之上的举人。】
【从这里推算,交趾的知识分子,几乎被明军一扫而空。】
【何况,在此次张辅送人之后,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由于交趾由明朝直接管辖,剩余的交趾知识分子也纷纷参加科举考试,随后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明朝。】
明朝,洪武年。
朱橚只觉得之前的自己太天真了。
搜罗工匠算什么?只是区区工匠罢了,怎么能算得上狠?明明迁徙这些知识分子,对,就是这个词,很贴切,明明带走这些知识分子才是真的狠啊!
岂止是狠,简直是撅了交趾的根,和挖人家祖坟也无甚差别了。殿内的重臣们纷纷敬畏地看着燕王,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位殿下有如此之手段?看走眼了,看走眼了啊。不过,还好,此时了解也不算晚,还来得及补救。
不少人都开始在脑中回想,自己以前也没有得罪过燕王……
朱棣被看的浑身冒鸡皮疙瘩。
什么眼光?我是那种人吗?肯定不是啊!未来的我肯定只是随口一提,大概也只是为了填充我大明的力量而已,根本没想到那么多,怎么可能存了那么狠的心思?
我明明是个好人啊!
他在心里咆哮。没有说出口,因为他知道,说出口这群人也不会相信他,只会觉得他在维护形象,披一层皮罢了。
算了,爱咋咋地吧……
其他时空,不少皇帝眼睛亮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