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北方地区。】
【而南方地区,同样势力林立。先前杀掉杨广的宇文化及,控制了淮扬地区;农民义军李子通则是占据江浙一带;而紧邻的长江地区则有杜伏威和辅公祏;最强的一股势力则是建立梁国的萧铣。】
神迹上同步放出了被各类势力充斥的密密麻麻的地图。
大概是这样
汉朝初年。
君臣默默不语。
这个唐朝此时看起来真的很小啊,哪怕占据了都城长安,但实控范围也着实小了些,确实难以想象最后唐朝是如何完成全国统一,后来又在唐太宗时期有了“天可汗”之称。
从现在的情况,再联系日后的神迹中的赞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唐朝,朝中能人辈出啊!”
以目前唐朝中的人才来看,大约将来有的也是一批批高质量人才;而以李渊此时不管真心还是假意展现出的胸怀,大约这么多势力中愿意投诚的人才,他基本都能接受。
就是不知道他怎么没能平衡好儿子之间的问题,最后还让李世民搞出了宫廷政变。
“对了,人才,”刘邦突然思路转了出来,若说李渊能够接受大量其他势力的人才,那同样的,这些人才第一效力的人又是谁?
秦朝。
嬴政看着乱七八糟的地图,不由皱眉。
中原之外地区广大,这点早在明太宗的故事中就已经知晓,对此倒也不意外。
但,这么多势力割据一方,就着实让他不太舒坦了。
经过他自己先前的思考,加上神迹对后世朝代制度的隐约展露,他看到了郡县制的广泛推行,更证明了郡县制的正确性。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施行郡县制的同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避免出现地方自成一派的问题。
【第一个目标是薛举。】
【薛举和唐军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交手了。早在李渊刚刚入主长安时,薛举就曾想趁着李渊立足不稳时攻打一波,但当时被李世民打了回去。】
【武德元年六月,唐军向薛举发动进攻,但在进军途中,作为指挥的李世民因病退到后方,接替指挥的刘文静、殷开山自恃人多,并没有听从李世民“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若来挑战,慎勿应也。俟吾疾愈,为君等破之”的话,最终在高城(陕西长武)遭遇大败。】
【接下来就到了九月份,薛举突然病逝,他的儿子薛仁杲接替了他的位置。】
【于是,李渊再次派出李世民率兵讨伐薛仁杲。】
明朝,洪武年。
晋王朱棡颇有些感慨:“这就是天意在唐啊!”不然,薛举怎么突然就会没了?
神迹没有细说,但他们作为后世朝代,自然知道对于薛举相关的记载。
薛举好好的,还打算趁势攻打唐朝,没病没灾的,突然就给病了,跑去找了巫看病,结果却是“唐兵为祟”,然后没两天薛举就没了。
这不是天意是什么?
何况,薛举征战多年,显然也不是一个有什么长期疾病在身的,这就是暴毙。
朱元璋赞同朱棡这句话,他本身也还是相信天命一说的,或者说,在这个时期的人,基本上都对天命有所相信。
【李世民再次带兵来到高墌城(陕西长武县),他依旧决定使用上一次的战术,也就是坚守城池、疲惫敌军。】
【一方面,此时的薛仁杲与薛举的问题相同,都缺少粮草,且因道路不通畅、运输粮草困难。而唐军却不同,背靠关中和泾水,运送粮草并不难。】
【另一方面,此时的唐军才遭受过大败,士气低落,此时出战并不是好的选择。相反,等待时机,养一养士气,才能更好地作战。】
【于是,面对薛仁杲军队的多次挑衅,李世民按兵不动,双方对峙了六十余天,直到薛军将领牟君才、梁胡郎前来投降。】
秦朝。
武城侯王翦老成持重,早已能够做到面不改色,但对李世民的欣赏从话语中还是能够察觉一二:“能够沉得下气,稳得住心,就能够获得很多战争的胜利了。”
虽然李世民此时不过二十出头,但能够不被先前的功绩和失败迷了眼,已经足够出色。
况且,兵者,诡道也。这么坚持守城,可不仅能够消耗薛军的粮草、培养己方的士气,还能同时消耗薛军的士气啊,多次攻城、诱敌都不能成功,粮草还日渐减少,薛仁杲一方的将领士卒怎么不会心生动摇?
这不,有人来投了吧。
汉朝,元狩四年。
卫青也感叹道:“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打击敌军,还能够减少己方士卒的损耗。”守城不上当,总归会死伤的人少些。
而李世民坚持到薛仁杲的军心开始散了、有人来投降再动手,就相当于去打一群斗志消弭不少的人,很快就能变成追击溃军,这样一来,己方士卒的压力大大减轻,战死人数也不会有正面对战那么多。
【见到薛仁杲的军心动摇,李世民觉得时机到了,于是先派出梁实带军作为诱饵,在浅水原这个地方引诱薛仁杲的大将宗罗睺上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