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此时殿内的,可并非都是太子殿下的铁杆,还有不少中立——不掺和皇家事务的中立,以及一些尚未来得及溜掉的太子和齐王的支持者。
如今,太子已经是实质上的君王,加之神迹的告知,地位无可动摇,那他们这些人将来的命运又会如何?
——虽然从太子当年对待尉迟敬德的态度上看,只要他们现在愿意为他效力,他也不会做什么,但是,毕竟现在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
汉朝初年。
“内部分歧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刘邦回想起自己的起兵历程,对此评价道。
当时,势如中天的可不是他这个沛县起兵之人,而是被拥立的楚王,楚王的麾下,可真称得上是赫赫扬扬,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表面的威势下,却有着致命的问题。
楚王并不能够节制手下的兵力,也无法控制那些投在他麾下之人的势力争斗,内部不和,纷争频起,这正是给了刘邦机会。
想到这里,刘邦就有些头疼:“乃公对如今大汉的各个势力已经在着力平衡和收拢了,就是不知乃公之后,太子能担起重担吗。”
大汉立国以来,内部的势力也有了划分,最让他不省心的就是一堆诸侯王——当初分封诸侯也不过权宜之计,是为了缓和内部问题,如今为了处理大汉的内部问题,自然就要处理这些诸侯王了。
可太子能行吗?当然不行。
刘邦很清楚这一点,但暂时他除了太子,可选项也不是很多。真要说太子,刘邦更相信的是吕雉,这个女人能够稳定住大汉在他走后的局面。
【因为没有什么功劳,不少人又叛唐,于是唐军内部的将领们对尉迟敬德这一刘武周降将就颇为怀疑,干脆把尉迟敬德也绑了。
然后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还跟李世民提议:不如干脆把尉迟敬德杀了算了,毕竟这个人“骁勇绝伦”,而如今已经把他囚禁了,他“必怀怨望”,这岂不是一个大大的祸患吗?】
【话是这么说,但他们先绑了人才和李世民说,这也确实有些先斩后奏的味道。】
【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并没有选择杀掉尉迟敬德,相反,他对将领们是这么说的:“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在寻相之后耶?”要跑早跑了,何必等到寻相都跑了还不跑。】
【随后,他让人把尉迟敬德放了,带入卧内,赐给了尉迟敬德一块金子,又和对方说自己从来不会因为谗言而害忠良,况且“丈夫以义气相期”,如果你一定要走,这金子就是你的路费了。】
【自然,尉迟敬德没有选择离开,随后他就被李世民安排随侍左右。】
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看着神迹中李世民安抚尉迟敬德、又大胆任用对方的画面,大为赞许。
降将怎么了?降将好用的很!
他军中的许多将领,都是降将出身,也都得他重用。而他们也并没有辜负他的期许和信任,在他曹操征伐的路上出了不少力、立下许多功劳。
曹操觉得自己找到了和李世民的共同点之一:敢于任用降将,是真的任用,而非什么场面话。
当年许诸一来投奔,他就任命许诸参与宿卫了。
宋朝,开宝元年。
作为一力想要抑制武将地位、消灭骄兵悍将的宋朝几人,对这件事早已知晓,但让他们敏感关注的并不是李世民对于降将的大胆任用、对于自身的绝对自信,而是唐军将领们“先斩后奏”的事情。
军队,将领,私自绑人,先斩后奏,这几个词加起来,对于宋朝,那可是绝对的巨大炸弹。
“就算怀疑尉迟敬德有叛唐之心,这些将领又怎可私自绑人?若有怀疑或者证据,应当上报主帅,由主帅再行定夺,这些人乃是僭越之举!”赵德昭有些不快,这实在是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哪怕现在也存在的骄兵悍将的问题了。
而且,还有这派系争斗,现在大宋也有这样的隐患,日后的大宋同样有——说的就是神迹中赵光义的时候,曹彬压不住将领、杨业战死……
发动联想能力的显然不止他一人,赵光美也脸色有些发绿:“这岂止是派系不同,又岂止是怀疑尉迟敬德想要叛唐,分明是想提前解决掉这个可能与他们产生竞争的对象!”
明朝,洪武年。
秦王朱樉道:“这之后,就是尉迟敬德逐渐向唐太宗靠拢,最后成为秦王府要臣了。”他说到这里,突然脑筋一转,“这么说来,这说是唐军内的纷争,其实压根也是秦王府内势力的纷争吧?”
毕竟,陕东道可是差不多算作秦王的自留地。
隋朝,开皇十八年。
看着李世民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累积自己的名望和威势,杨坚夫妻二人心生欣赏的同时,更是有些郁郁:他们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这样的?
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儿子们,那是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心烦。
“唐太宗虽年轻,但已经善于把控人心。”杨坚叹道,纵然此时是李渊当政,展现了自己的宽容胸怀和政治手腕,像一块粘合剂把各方势力联系了起来,但唐军中都能够听从李世民的命令,按照他的意愿来行动,这都体现了李世民在唐军之中影响力的提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