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这么一提醒,李世民更生气了:“太子能这么教养吗?!”就算你对这个太子不满意,打算日后废了再立,你也不能现在就这么往废了养啊。
他有些茫然:“这李隆基不会将所有的子嗣都这么教养吧?那日后,我大唐宗室……”还能有人才吗?
【随着皇子的陆续成家生子,李隆基又于十宅外修建“百孙院”。而华清宫侧也修建了十王院、百孙院。这些地方有专门的宫人配给和物资供应,各种生活起居基本上可以在其中进行,无需与外交通。王孙纳妃嫁女,就在十王宅中。
不仅如此,皇太子也不在东宫单独居住,只是在“十王宅”中辟出一处单独可以车马往来的别院。】
【接下来,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决定:甲.继续削弱皇子公主等宗室力量
乙.给太子解解绑,毕竟还是一国储君
丙.不可能解绑,但继续削弱有点慢了,要来就来一把大的】
唐朝,贞观年间。
高士廉拱手:“陛下,这个年份很重要。”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此时的年龄,将会和他的行为密切相关。
李世民点头:“若李隆基登基时间较早,也会是二十余岁,那么及至开元二十五年,他就是五十岁左右。”这个年龄,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已经开始担忧自己的寿命问题了。
长孙无忌道:“倘若如此,那他对于皇子的态度……”很有可能不仅不会变好,还会更加恶化。
不管当时李隆基的健康情况到底如何,在外人看来,就是已经过了壮年,而此时谁正当盛年呢?太子。
李世民闭了闭眼,按下了丙。来一把大的?还能有什么大的,左不过废掉甚至杀掉太子,可能还会再牵连几个皇子。
【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搞了一件大事,不过,这件事情最后来看,或许并不能算得上大事。】
【早在先前,李隆基废掉了搞“符厌”的王皇后,开始宠幸武惠妃,与她诞育多名子女,既然有了子嗣,武惠妃本人当然想要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太子,于是时常向李隆基吹风。】
【而李隆基呢,可能是出于对武惠妃的宠爱,可能是由于太子年岁渐长让他愈发不喜,有一日,就曾想要废黜太子,但是刚刚准备,就被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劝阻,为了劝住唐玄宗,张九龄还把历史上的着名例子拉了出来,比如汉武帝和他的太子的问题。】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一边看,一边嗤笑:“李隆基或许宠爱那个武惠妃不假,但要说真的因为武惠妃吹风就要废太子,那他也不可能登基、更别说造就开元盛世了。”他可没有忘记,神迹刚开始说李隆基上位还是他的父亲禅让呢。
这么富有唐朝传统的上位方式,李隆基就算不是一个十成十的聪明人,也不可能是一个为了别人的利益赴汤蹈火的人。能让他下手的原因,只能是自身利益。
“????朕的太子?”终日吃瓜,终有一天,吃到了自己身上,还是一个惊天巨瓜。
刘彻头晕目眩,自己和太子又怎么了?自己和据儿关系很好啊,太子除了据儿还能有谁?据儿又有仲卿这个舅舅和去病这个表哥,力量也很稳当……
难道是有人挑拨自己和据儿的关系?
唐朝。
李世民沉默,他也是不相信李隆基能是为了武惠妃而废太子的。毕竟,李隆基自己对皇子们就颇为防备。
等到看到张九龄苦心相劝,他叹息:“太子迟早要被废。”李隆基既然起了这个心,那变成结果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张九龄还能当几年宰相?况且,这个汉武帝和戾太子的例子就不太符合现状,不管最后如何,起码武帝是真心想让刘据当太子的,可李隆基和他的太子呢?
房玄龄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陛下,臣担心,有了张九龄劝阻一事,玄宗会对宰相不满,进而……”收拢权力,或者放一个只会附和圣意的人上去。
【此时,太子已经改名李瑛。】
【二十五年四月,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和武惠妃一起再次构陷李瑛,说李瑛和李瑶、李琚兄弟三人,联合太子妃的兄长也就是驸马薛锈“常构异谋”。】
【李隆基大怒,召集宰相商讨,此时张九龄已经致仕,如今的宰相李林甫就说“此盖陛下家事”,于是李隆基按照自己的意思,将李瑛兄弟三人废为庶人,不久赐死于城东驿。】
【但这并非终点,天宝十一年,皇子李琰的两位孺人争宠引发巫蛊事件,李琰被李隆基囚禁宫中,忧惧而死。】
【而在李瑛等人死后不久,武惠妃薨逝,李隆基追封为贞顺皇后。】
【接下来,李隆基会:甲.改变对儿子的态度
乙.对儿子一如既往,但励精图治
丙.对儿子不变,但懈怠政事】
李世民眼角抽了抽,这还能是什么?只能是丙。
指望因为武惠妃死了李隆基就改变对儿子的态度?还是做梦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