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皇帝继续下去、还是在蜀地继续下去,大唐非常有可能就此滑落深渊,变成一个地方政权。
所以,李亨做得好啊!
赶紧替换掉这个混账玩意儿,至于什么没有当着他的面登基,那都是小节了。
【而逃往蜀地的李隆基又如何呢?】
【当然,他过的并不开心。】
【但此时,李隆基的心情还重要吗?不重要。】
【远在灵武指挥军队镇压叛乱的李亨比他重要,在各地奋战的将士们比他重要,包括在惊慌下沿着他的脚步同样逃往蜀中的百姓们同样比他重要。】
【唐朝的诗仙李白曾写蜀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诗文在以往是对于蜀道难行的客观描写,如今却是那些仓皇奔逃的百姓的遭遇的真实写照。】
【还是唐朝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曾描写百姓逃难入蜀的情况:“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再次落下了眼泪,却绝不是为了李隆基等人,而是为了那位名叫杜甫的诗人笔下的情况:“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这是怎样的惨烈!
更不用说其后的两句中,蕴含的残忍现实。
“看起来,当时的大唐并没有饥荒天灾……可竟然……”李世民当真是哭得停不下来了,他并没有想到过,如史册上的“岁大饥,人相食”的情况,会在大唐出现,或者说,会在大唐看起来并没有各类天灾的情况下出现,而是因为一场叛乱。
自他登基以来,各类天灾从未间断,可大唐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惨状,谁能想到,谁能想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汉朝初年。
刘邦沉默不语,对于这样的惨状,他也很难找到什么合适的话题。
不过,安静的氛围并没有维持太久,刘邦还是打破了沉默:“若这杜甫的诗句皆如此诗,那倒不负‘诗圣’之名。”毕竟是“圣”啊,这个名头,可不是那么好担的。
见刘邦将话题扯到了诗人身上,众人也纷纷跟进。
“唐朝有一个诗圣,还有一个诗仙,这李白对蜀地的描写确实瑰丽磅礴。”
“也不知这二人究竟有何作品,个性又如何。”
【李亨登基后,就收拢兵马,并派出郭子仪、李光弼去击败叛军。】
【至德二年,安禄山被次子安庆绪所杀,并将大权都交给了军师严庄。而在二月份,郭子仪攻克河东郡。】
【在至德二年期间,还发生了对于唐朝来说算得上生死攸关的战役:睢阳之战。】
【至德元年,还是县令的张巡带人退守睢阳,与太守许远、城父县令姚訚一同镇守睢阳。随后,被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
【张巡等人带领七千余唐军,独自与十数万叛军周旋,在外无援兵粮草的情况下,坚守睢阳十月之久,且直到最后也未曾投降。】
【睢阳陷落前一月,唐军收复长安,睢阳陷落后十天,唐军收复洛阳。】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的眼泪更加汹涌:“这些人都是大唐的恩人!”
大臣们同样神色动容。他们都清楚,在当时的环境下睢阳的重要性——大唐就靠着江南的赋税来支撑朝廷运转,若是运河重镇的睢阳陷落,那失去支援的朝廷结果会如何,实在是让人不愿去想。
七千余人,没有援兵,没有粮草支援,却在大敌之下坚守了十月之久,所有参与了这场坚守的人,都应当是大唐感谢的对象。他们心志之坚定,让人肃然起敬,望尘莫及。
但李世民的眼泪并没有就此停下。
他还为了睢阳的百姓而哭——七千余人,坚守十月,没有援兵就算了,还没有粮草支援,那士卒们如何能够守住城池?要有粮草,才能有体力去对抗叛军,那后来的粮草究竟从何而来?
李世民想到了,所以他哭。
【登基的第三年,李亨改元乾元,这一年,唐军包围了安庆绪,但由于李亨“诸军不设统帅”的方式,导致战事久久未完。】
【乾元二年,宦官鱼朝恩向李亨进谗言,李亨于是将郭子仪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只当一个闲官。】
【而安庆绪则被安禄山旧部史思明杀死,史思明继续反叛唐朝,自称“大燕皇帝”。】
【史思明的叛乱一直持续到了唐代宗、也就是李亨的太子李豫登基之后。】
【乾元二年之后,李亨改元上元,共两年。随后宝应元年四月,李隆基和李亨先后驾崩,太子李豫登基。】
【而史思明那里发生了和安禄山同样的事情,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内部混乱,宝应二年春,史朝义自杀,残部投降。】
【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朝。
有人感到一阵头大:“这怎么还拖了这么久?”还有那李亨,还真是和李隆基不愧是父子,虽然利益不同,但行事上的某些方面,当真是一脉相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