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是因为刘邦看到了神迹对于心怀不满之人的介绍。
既然当时刘兴居二人想要拥立刘襄,那么刘恒能够不知道这件事情吗?登基已经有几年,刘恒必然知晓;那既然知道这二人原先的打算,他猜不到刘兴居对他不满、甚至可能反叛作乱吗?同样不可能。
而若是刘兴居决定作乱,其他诸侯王就会跟随他?
因此,这件事不大。
至于说这个刘兴居八成要死,死就死吧,谁不会死呢。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也想起来刘兴居这个人,这个在他的记忆中根本没有占多少地方的人。
不是别的,实在是刘兴居所谓的“造反”实在太过儿戏、太过微不足道了些,虽然打算造反,居然都不去认真探查情报,也没有选择一个好的时机,最后还没有打几下,就兵败自杀了。
一点体验感都没有。
【此时,刘兴居的二哥刘章也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势单力薄的刘兴居开始寻找起兵的时机,毕竟如果贸然造反,他的力量必然是不可能打得过中央的。】
【但是,他所谓的寻找时机,实际上和没有寻找也没什么区别。】
【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带兵数万侵占河南地(内蒙古伊克昭盟),并进袭上郡(陕西绥德),杀略汉民,威胁长安。】
【刘恒这时到了甘泉宫(陕西淳化县),也就是秦朝林光宫,对于右贤王的入侵,他派出了丞相灌婴,没错,就是灌婴,带兵出击,此时太尉的职位已经被刘恒废除,权归丞相。】
【匈奴就此撤离,刘恒并没有立刻回京,而是顺路去了太原,接见代国的旧臣们,又给当地的百姓赏赐、免除三年赋役。】
【而刘兴居就是这时起兵的,他的消息中,皇帝要出击匈奴,他周边、长安必然空虚。】
【不得不说,这个消息落后了不止一步啊。】
汉朝初年。
刘邦被这段内容中的新情报吸引住了:“丞相灌婴?”之前不还是周勃吗,陈平死了,周勃再次担任丞相……他还想着周勃要担任多久,没想到这就变成了灌婴。
而且,这灌婴明显比周勃更受信任,连太尉的权力都归属了丞相,也就是灌婴军政一把抓。灌婴什么时候这么能获得信任了?他以前怎么没有发现?
倒是周勃,到底是灵光一闪,自己发现问题,再次自请辞去丞相之位了,还是被刘恒给用某种方法赶下去了?
八成还是被刘恒用不知道什么理由撤掉了吧,刘邦实在不觉得周勃自己能有这个脑子。
萧何看了看,道:“诸王需要就藩,治理自己的封国。”既然如此,怎么能够长久地留在长安呢。
秦朝。
纵然知道大秦已经消亡,但看到如今的林光宫变成了那汉朝的甘泉宫,嬴政还是脸色沉了下来。
明朝,洪武年间。
皇子们对于刘兴居选的时机都非常不屑:“这济北王选了半天时机,还不如不选。”
朱棡感叹:“情报工作一定要重视,再重视都不为过,”不然像刘兴居这样挑了这么个时机,只能是贻笑大方、留名青史,“这就连宋太宗的情报工作都远不如。”
朱橚还怀抱一分善意,劝道:“好歹济北王以同姓诸侯王反叛,是史上第一例,毕竟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对象,做成这样也很正常。”虽然能力当真不行。
嗯……
是不是有什么不对?
他们为什么要开始讨论同姓诸侯王造反的事情?还嘲笑对方时机选的不好、情报工作太差?
兄弟几人面面相觑几秒,都齐齐闭了嘴,将这个话题略了过去,转而开始夸赞起刘恒。
“文帝知人善用,重视恩德……”
【知道刘兴居造反后,刘恒让灌婴回防长安,又派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带领十万兵马去镇压,自己则赶往长安。
回到长安后,刘恒下诏,大军未至时就自行安定的官民、投降的官民都无罪、官爵不受影响;就连和刘兴居一起反叛的,只要及时回归正道,同样无罪。】
【很快,刘兴居就被俘自杀,国除。】
【起兵作乱的刘兴居死了,压力再次来到了功臣集团,特别是周勃头上。】
汉朝初年。
刘邦有些惊讶,周勃都回到封地了,还能有什么事情?
他选择性忽略了自己在诸侯王回到封地后搞出来的事情,刘恒的时候和现在怎么能一样呢?自己可是因为那些诸侯王都不安分,才只能忍痛下手的。
想到这里,他不由道:“我儿仁厚,对所有人都颇为宽和,必然是周勃又做了什么事,才让他走向不好的境地的。”
“……”吕雉几人无言以对。不只是对他这样的厚脸皮,还对他这个“我儿”。
刘盈则是感到了区别对待的痛苦,以往这种痛苦都是在面对刘如意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的:为什么父皇不夸赞自己呢?自己难道不够仁厚宽和吗?
【前面我们提到过,陈平死后,周勃再次担任丞相之位,但很快丞相就变成了灌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