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冷笑,对那些不安分的诸侯王们。
“虽然总有人心怀不轨,但他们到底是朕的同族,就算不是同族,也对大汉有着贡献,”他悠悠道,“朕作为皇帝,怎能不重视他们的感受、不宣扬仁孝之道?令诸侯分子弟,是让他们人人皆得所愿,也正是朕的恩德所在啊。”
主父偃真是朕的好臣子,推恩之法,再恰当不过了。
不过,想到藩王之乱,他又不由得想到了那个藩王造反上位的明太宗朱棣,也就想到了那个明明身居正统的建文帝朱允炆——朕的大汉这么多诸侯王,这么多王侯反叛的例子,又有这么多尝试削弱诸侯王、弱枝强干的例子,你怎么还能把自己搞成那样?
【刘长在刘恒登基后,就以自己和刘恒之间的兄弟关系,自认为身份尊贵、与刘恒最为亲近,于是多有骄横不法之举。】
【而刘恒,因为刘长是自己的手足兄弟,总是对他多有宽宥,并不追究治罪。】
【六年,刘长让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
【但还没等他正式发动,就被朝廷发觉,派人把刘长召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后,丞相张苍等人上书,要求处置刘长,刘恒不舍;众臣二次上书,刘恒依旧不舍,打算免其死罪,而是废其王位;群臣三次上奏,刘恒最终定下了处置方案:废除刘长王位,让他的妻妾随同他前往蜀地。】
【但刘长并没有到达蜀地,他在半路绝食而死。】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看着就越发放松。特别是刘恒亲近兄弟、不舍刘长的那些内容。
“这小子当真不错……”他给自己灌了一口酒,当然不是说刘恒友爱兄弟多么多么好,而是说他的表态和处置方法都很好——谁知道刘恒真的对刘长有多少兄弟之情?
不管他到底有多少兄弟之情,但他做出的表现已经够了,毕竟,大汉还是推崇孝悌的。甚至,若是刘恒并没有多少感情,但能够如此表现,就更好了。这不是刘邦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关系好,实在是上一个充分友爱兄弟的刘盈太让人无法理解了。
兴致一来,他还点评道:“做得很好,但还是有些不完美。”这就是说刘恒流放刘长到蜀地的事情,你看,刘长绝食而死了吧?“与其让刘长半路绝食而死、并因此可能对名誉造成影响,不如在长安时,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自杀了就好了。
那样,不仅刘恒的名声绝对不会有问题,刘长自己还能获得一个“迷途知返”的评价呢。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对于这些造反失败的藩王相当不屑:“连联络人手都不会,时机都不懂得寻找和抓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
当然,哪怕他觉得这些人,包括如今大明的藩王都根本没有那个造反成功的能力,他也还是要加强对藩王的管理,免得闹出什么乱子,未必有实质上的损伤,但到底不好听。
【刘长死后,刘恒将他按照列侯的礼仪下葬,又把沿途的相关人员问斩,封其子刘安为阜陵侯,其子刘勃为安阳侯,其子刘赐为阳周侯,其子刘良为东城侯。】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
【十二年,民间有关于刘恒和刘长“兄弟不能相容”的歌谣流传,刘恒将刘长谥封为厉王,并按诸侯仪制为他建造了陵园。
十六年,刘恒又封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并给了他们厉王时的封地,三分共享。】
【而在这其中,又有一个人曾经进言,那就是贾谊。】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虽然对于文臣的态度也不过平平,但对于贾谊还是比较赞赏的:“贾谊,乃王者之佐。”虽然他不觉得“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认为刘歆这话有些夸大,但他认同刘向对贾谊的评价:“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赵光美等人同样对贾谊的英年早逝颇感惋惜:“若是贾谊能够放宽心态,总会得到文帝景帝的重用,一展抱负。”以汉家天子一贯以来对待于己有利、又有才华之人的态度,只要时机合适,怎会不用他?就算文帝不行,景帝还是会的。只可惜,他还是走的太早了。
而日后不论是景帝时晁错的削藩政策,还是武帝时主父偃的推恩令,终归都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理念的体现和延伸。
唐朝,贞观年间。
唐朝君臣对于贾谊同样不陌生,当然,这时候的他们还不知道,日后会有一个叫做王勃的人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其中再一次提到了贾谊。
长孙无忌道:“文帝虽然未曾听从贾谊的话,坚持将厉王之子封王,但观其将厉王封地一分为三的行为,未必没有采纳贾谊之言的意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