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贾谊就提出了一个昭彰恩德的方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汉朝初年。
刘邦一拍大腿,满目赞赏之意:“此子之法甚妙!”这样给诸侯的子嗣封王封地,难道不正是皇帝的恩德吗?如果给王侯的子嗣加以封赏,还不是仁治,还有什么是仁治?
而这样的方法还不必朝廷流血牺牲,兵不血刃就能够夺取诸侯王的权力。这就是堂皇正道啊!
至于说这些被割裂出的诸侯们,是否会联合起来反叛……他们要是能够谈好各自的利益分配、又有这样的决心,那就根本不会走到被“众建”的地步。
何况,通过这样的分割,各个诸侯的力量已经被进一步压缩了,若是这样,中央还无法应对,那还不如趁早退位让贤——若是不削弱这些封王,大汉估计早就没影了。
“只是,乃公现在还是应该用乃公的方法。”刘邦叹道,虽然这个方法很好,但如今大汉初期,有些事情还是要他用他的办法才能够处理。
所以,这样的举措,还是留给后世子孙去应用吧。
反正,他的继承人可没有问题~
明朝,洪武年间。
作为后来的王朝中,难得有正经封王的朝代,朱元璋对于有关贾谊的这些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而在场的皇子大臣们也都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看起来丝毫不受贾谊那句“疏者必危,亲者必乱”的话的影响。
笑话,万岁/爹当时决定给皇子们封地封王,是经过了一番慎重考虑的,对于种种封王的隐患自然也有所注意,对此也有着各种预防的手段。
别的不说,单论朱标,就足以让这些镇守边疆的亲王们听话,而不是自己谋划反叛;而若是中央出了各种问题——比如朱允炆那样,对于大明而言边疆亲王造反勤王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起码理论上能够造反成功的总有两把刷子。
最关键的是,朱元璋虽然封了亲王,但也在限制这些儿子们的力量,军队人数有限、亲王们的财物粮草同样依靠中央……
【但是刘恒并没有采纳贾谊的这一条建议。】
【或者说,在刘恒在位期间,总体而言,他对待诸王、主要是刘姓诸王,还是持有一种宽容、扶持的态度的,纵容刘姓诸王的力量逐渐发展。】
【当然,这和他当时的政治环境同样有关,但不论如何,他的纵容确实使部分诸侯王的力量壮大、野心壮大,也加深了其后的景帝刘启削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而贾谊对于诸侯王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建议则是在梁怀王死后。此时,刘恒的儿子除去太子刘启外,刘武为淮阳王,刘参为代王。】
【贾谊认为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因为刘恒和刘启能够倚仗的只有淮阳和代地,淮阳太小,而代地又毗邻匈奴;于是他建议刘恒立一个梁王,或者把代王迁到此处;并扩大淮阳和梁国的封地,让这两个封地能够连成一片,作为长安天子的屏障。】
【刘恒最后把刘武迁为梁王,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刘武在刘启在位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眯了眯眼睛,没错,在祖父对于同姓诸侯王总体而言的宽纵态度下,又随着各个封王长大成人、太傅等年长病退后,刘氏王侯在各自的封地可以说是无法无天,积累的势力同样不小。
若非如此,他父皇又何必那样急迫地想要削藩,又何必遭受周亚夫等大臣的胁迫?
当然,他并不反对祖父当时借助宗王的力量与功臣列侯相抗衡,这是当时的一大选项,也是比较省事的方法,就如他在未曾掌权之前同样对许多人多有妥协。
只是,刘彻对那些诸王和大臣的恶感,就如同曾经逼迫自己妥协的人的恶感一样深重——不论是诸王还是大臣,天子任用你,你却自视甚高、反过来威逼天子,你还记得记得身份吗?
既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那最后遭到处置,也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启更关注神迹的最后一句话:“刘武在刘启在位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武是太子的同母弟,关系确实要比其他兄弟更加亲近,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让一个封王给皇帝发挥巨大作用?
大汉的封王与列侯不同,能够掌管军权和行政、税收,这也是刘兴居和刘长能够反叛的基础。可这不是刘武能够给刘启巨大帮助的全部条件。
不过,若是再与上文贾谊的观点联系,让梁王的封地成为长安天子的屏障……刘武是梁王,也就是说刘武运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刘启抵挡了一定的攻击?
“莫非朕的藩王政策会带来这样大的影响?”刘恒把思考、调整藩王政策列入了日程。
能够让刘启动用刘武来抵抗的、再加上梁国的地理位置,说明对方必然是藩王、且不止一个,而神迹先前也说过,刘启削藩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那么启儿当时的举措八成有些激进,能造成这样影响的也只能是自己这个父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