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做了这样的事情,道义上已经完全站不住脚,此时讨伐更有大义名分,这没错。
但是……刘恒示意刘启给出他的观点。
刘启道:“讨伐董卓的主要人物,皆是一地长官,又有军政大权……这样虽然联军力量强大,但他们顾忌的方面也会增多。”
一方面,能够成为一地长官的都不是什么简单之人,心中所想所求的自然会更多;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想要尽力发兵,也要考虑到自己身后的一系列人马、家小。
“那你认为,是乙还是丙呢?”刘恒继续问道。
刘启有些犹豫。
见此,刘恒道:“董卓跑了,跑到长安了。而汉室,名存实亡。”所以,这些人讨伐的动力会进一步降低,除去保全自身外,见到董卓的行事,怎么会没有人想要取而代之?
丙。
唐朝,贞观年间。
杜如晦对汉朝帝陵的遭遇充满叹惋:“东汉帝王公卿的陵墓遭此大难,但是西汉的帝陵同样没有躲过劫数。”
实在是太惨了,让人只要看到,就不能不为之警惕。
李世民沉默,同样是天子,他自然更能够感同身受,对汉朝帝陵的遭遇颇感不适:“朕打算将陵寝依山而建,这样一来,有山势作为依托,应当能够进一步避免遭到盗掘。”
大臣们点点头,表示对皇帝这个想法的赞同;况且,他们还都想要陪葬帝陵呢。
【曹操独自领兵出战,未能成功,而驻守酸枣的关东联军彼此各怀算计、并不能互相有效配合,最终,关东联军解散。此时是初平元年。】
【三年,青州(治所山东淄博)黄巾军发展迅速,攻破兖州,阵前斩首兖州刺史刘岱,曹操被迎为兖州牧。】
【成为兖州牧的曹操,精心备战,巧妙用军,在当年冬天就击败了黄巾军,收获降卒三十万,人口百余万,并将其中的精锐选拔重组为了青州兵。】
【同年,董卓被诛杀。】
【第二年,占据徐州(治所江苏邳州)的陶谦尝试进攻兖州,曹操因而征讨陶谦、进军徐州,攻克十余城。】
【再后一年,也就是兴平元年春天,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在来投奔曹操的路上,被陶谦派人杀害。】
【于是,曹操:甲.再征徐州,用陶谦的性命为家人复仇
乙.再征徐州,大肆屠戮】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看着曹操这一步步的操作,猛然从中看出了不同:“此时的曹操和先前想要绝对效忠大汉、匡扶社稷的样子不太一样了。”
不是说曹操不能成为兖州牧、征战一方,只是……这样的种种行为,确实不是那样纯粹一心忠于汉室的人会做的了。
他还想着汉室,但和之前的方法、手段已经不同了,对待汉室的态度,其实也有了微妙的转变。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看着这两个选项,有些惊讶。
根据之前几个朝代的互动视频彩蛋,所有人都已经得出一个结论:神迹中给出的不同寻常的选项,往往是有意义的。不论它们看起来有多离谱。
而这两个选项……
曹操难道真的对徐州过度杀伐了?通常而言,这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乙。
刘恒按下选项后,对刘启道:“之前没有觉得,但从这一次来看,曹操此人的性格……”
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也看到了当时自己的行为,但一切都已经发生,无可改变,他也只能说是遗憾万分了。
而这个遗憾万分中,不少还是对没能保护好父亲的遗憾悔恨。
至于徐州,当时的他确实是太过愤怒,以至于过度杀戮。
【兴平元年夏,曹操再征徐州,这一次征讨同样成功,一路挺进到了东海,但在这次的征伐过程中,曹操“所过多所残戮”。】
【而就在他征讨徐州的同时,大本营兖州发生了一件大事: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
【这时,还在曹操手中的只剩下鄄城(山东菏泽)和范县、东阿(山东阳谷)三地。吕布引兵攻打鄄城,未能成功,于是屯兵濮阳。】
【从徐州赶回的曹操就此攻打濮阳,与吕布两军相持百余日,遭逢蝗灾,于是双方各自收兵停战。】
【而失去了兖州大部,又遭遇蝗灾粮草殆尽的曹操,接到了袁绍的拉拢,险些就要答应的曹操被谋士程昱阻止。】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对于这段历史中的“蝗灾”二字非常敏感,毕竟,在贞观初年,大唐也曾遭遇蝗灾,当时人心惶惶,险些对大唐造成严重打击。
长孙无忌同样心有余悸,不由道:“蝗虫大起,岁旱无谷。后宫食煮枣菜,诸将不相能率,上下乱,粮食尽……东汉当年的蝗灾规模太大了。”
这一场蝗灾,简直是给本就混乱无比的天下加了一大把火,本来就因为四分五裂、各地独立、互相争斗、旱灾等无以为生的百姓,彻底走上了人相食的道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