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保证好将士们的家眷抚恤问题。
但是后两句,王昌龄到底是在创作中的举例、怀念汉朝的龙城飞将,还是在反映大唐当时的情况——胡马度了阴山、入侵大唐?
【彩蛋二: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汉·曹操)】
【汉末盗贼如牛毛,千戈万槊更相鏖。两都宫殿摩云高,坐见霜露生蓬蒿。渠魁赫赫起临洮,僵尸自照脐中膏。危难继作如崩涛,王朝荒秽谁复薅?(南宋·陆游)】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刘恒念诵着,思考这到底是哪个时间段。
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淮南有人称帝、不再尊奉汉室,北方又有人刻下天子印玺,就不知道是称帝、还是打算另立天子了。
这样一看,大约还是那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曹操除去袁绍之前的时间段。
而这个“弟”……没有写也就罢了,偏偏写了,那理应有一个兄,不会就是说的袁绍袁术两人吧?
而对于后面描写真正现实的内容,刘恒也只能感慨:“大汉……这样的结果,恐怕要比秦末乱世还要更甚几分吧。”
天灾,干旱、洪涝、疫病……人祸,各地战乱不休,到处都在争夺权力——谁给这些军队供应粮草呢?谁能供得起呢?
若是供不起,没有参军的老弱妇孺也只能逐渐饿死,而他们死去,人口减少,也少了一部分粮食种植;军中呢,征战难道不一直在消耗士卒吗?
东汉,建安年间。
刘备沉默下来,他出自民间,对民间更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
而曹操……虽然刘备始终认为他就是一个窃国之人,但这个大约是在讨董时期的曹操还是有几分匡扶汉室之心在的,况且,他笔下的这些描写,正是现实啊!
更甚者,现实比诗句中还要惨烈,生民岂止是百遗一,百不遗一才对。
杀死百姓的是战乱,但更多的,是饥荒、遍布整个大汉的饥荒,是瘟疫、四处蔓延少有人治理的瘟疫。
当然,饥荒和瘟疫如此肆虐,也离不开战争的助推。
宋朝,开宝元年。
屡屡被隔空背刺的感觉是什么样?赵匡胤等人可以给出答案。
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了,实在是刺激得太多,已经麻了。
但饶是如此,看到陆游的这几句诗后,在场众人也还是百味杂陈,郁郁有之,愤怒有之,茫然无力亦有之。
还是那句话,本朝诗人写作,即使写的并非本朝、而是先人朝代,但通常也都是在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罢了。谁能真的当他们写的就是之前的朝代,与现今没有分毫关系?
而这个陆游还是南宋,是那个见鬼的、他们一点也不想回忆的靖康之后的南宋之人。
这样的身份背景,和诗作内容一叠加,那是分外让人痛苦。
不说别的,从这几句来看,最起码北宋南宋之间的社会环境情况就能看出来——并不好,并不安定平稳,而朝政……也算不得多清明,奢靡享乐的并不改变,苦痛挣扎的民间也不曾改变。
而面临的“危难”更是陆续相来、不曾停歇。
【彩蛋三: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又秦汉之所赐也。(民·瞿兑之)】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奠基的时代,后代的许多社会制度都渊源于秦汉,特别是秦到西汉时期。(共和·田昌五·安作璋)】
【秦汉时期所表现出的重要特点和规律,在以后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再反复出现。换句话说:在秦汉以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中,文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共和·林剑鸣)】
秦朝。
嬴政有些意外,没想到关于汉朝的语录彩蛋中,还会有他大秦的内容。
但不论如何,这些内容中俱都是对大秦功绩、作用,或者说,对他统一六国的肯定,也是对他施行郡县而非分封的肯定——否则,这个“一统国”,为什么是自秦启之,而不算八百年的周朝呢?
更不用说第二句和第三句中,更是直接点明了大秦对于后世的影响,社会制度、重要特点、规律,这些都沿袭自大秦,还有西汉。
这也让嬴政自知晓大秦在自己之后就二世而亡的阴霾中进一步脱离,大秦虽灭,秦制长存。
他的心中也不由对后面的王朝产生了些许嫌弃,这么多年——从第一句来说,是两千年,你们居然也没有什么创新发展吗?还是在用着朕的东西。
不过,为什么是两千年?是这个“民”距离大秦一统天下大约两千年,还是说,大秦一统之后的两千年,总算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动?
比如,这个“共和”……
作为有着足够敏锐眼光和感知的始皇帝,嬴政总感觉这个“共和”,以及这两句在“共和”时代的语录,藏着很多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