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根据契丹国情我形成的制度就是:南北分治,或者南北兼制。】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辽朝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样的做法,足够灵活,符合实际所需。既保留了契丹本族的固有制度,不至于由于跨步太大而无法成功,又兼有了汉制,让原本汉地的百姓能够安然生活。】
【而既然中央行政决定采取南北、契丹汉族分治的方式,那与中央相对的地方行政也自然要对等起来。】
【因此,在地方行政上,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依旧施行部族制度,诸如“部”“帐”等分级方式继续沿用;而南面汉人聚居、原属汉地的地方则依照唐制,施行州县制度。】
【总体概括起来,就是“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而这一套政策的核心,就是以契丹游牧为根基,辅以汉族农耕文明。反映到人员构成上,就是在不动摇契丹贵族的利益情况下,将汉族地主阶级加入统治圈层,达成双方进一步结合的结果。】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觉得,神迹中最后这几句才是这样的制度得以出现和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
“掌握一方权力的群体,总要给他们能够参与利益分配的机会。”他暗自叹了口气,有时候,这些力量就连皇权也不能很好地将其消灭,若是变成两败俱伤,那么皇帝的位置、王朝也就不能延续很久了。
而像辽朝……就像神迹所言,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游牧基本盘,也并不打算全盘汉化——契丹贵族才是核心,耶律、萧等部族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但,难道就能不把燕云等地区的汉人地主大族当回事吗?不可能的。
若是当真这样做了,那辽朝在这片土地的统治也难以长久。普通百姓没有意外,是不会主动反抗朝廷的,最多也就是偷偷逃离;但这些地主大族可不一样。
所以,南北分治,南方以汉制待汉人,最关键的,可不是说让当地汉人百姓安心生活,而是向那些汉人大族发出信号——
你看,我们辽朝是尊重你们的,我们辽朝也是愿意让你们有上升机会、参与政治的机会的!所以,你们就安心等着加入南面官,治理汉地吧,不要急着反叛,你们原本能有的,日后也都会有!
而这些地主大族安定了,燕云地区的汉人才能走向安定。
况且,燕云地区作为中原所属,有些技术还是要超过刚刚从部族转为国家的辽朝的,而这些技术不少还掌握在这些大族手中。不把这些人安抚好,那些技术也未必能够完完整整的交到辽朝手中。
他揉了揉额角,思索道:“所以,朕记得,宋朝是有一个科举,那这辽朝想要安定这些汉人士族,应该也会开放科举?”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辽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正式政权,且享国二百余年(不算西辽),一直都是大清的参考对象之一。
而辽朝的这种南北分治、蕃汉不同制的制度,对大清治理天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只是之前大清反而政策已经形成,况且大清和辽朝的整体情况都并不相同,因而,辽朝的做法,也不能套用。
只是,自入关以后,满人,或者说旗人的汉化速度实在有些太快了!特别是京城内,还有盛京那边。
明朝,永乐年间。
“地主阶级,确实是地主阶级啊。原来这个‘阶级’一词是这样用的吗?”朱棣思考着,这是自从发现‘阶级’一词未知含义以后,在神迹中第一次看到对这种未知含义的应用。
这里显然不是什么官位等阶的意思,而是对于地主这一群体的称呼。所以,所谓的阶级斗争,就会有这个“地主阶级”参与?
有了地主阶级,显然会有“非地主阶级”,这一群体具体又是什么样?
【而“分治”的另一体现,就是辽朝的多京制度。】
【和最终形成的五京不同,到耶律德光时期,辽朝总共只有三京:上京,南京,东京。这三个京城的设立,也同样体现着按照不同地区、不同风俗来治理的理念,如南京幽州,就是以传统汉人势力为主的京城。】
【另一方面,作为“汉制”的一大核心——科举,耶律德光也没有忘记。在接手燕云地区后,会同初年,他就在燕云地区沿袭旧制,在当地施行科举。】
【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这意味着燕云地区的汉人依旧可以有着晋升阶梯,且与原有的方式相同,不需要费尽心思改变自己、完全摒弃旧有的一切。】
【耶律德光还通过一项举措,展示了自己对燕云地区、对汉人文化的正面态度。这一举措就是接纳汉人礼制衣着。】
【辽朝正式的衣冠包括舆服、国服、朝服。而耶律德光重新定下了这三者的规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