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山在詹度的领导下难以攻克。于是东路的金军选择直接绕过中山,继续南下。十九日,完颜宗望在真定击败了五千宋兵。二十七日,完颜宗望攻克信德府(邢州,河北邢台)。】
唐朝,贞观年间。
一群人再次围在了舆图旁边,比比划划。
“这个速度确实有些快了……这一片应该是宋朝的前沿阵地,核心防御带才对。”长孙无忌对于宋朝这时候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种防御情况,这种防线布置,当真是迟早要出问题!
辽朝在的时候,多亏了辽朝也已经腐化衰败,且深陷朝中斗争,不然恐怕宋朝早就要遭遇几次攻击了。
几人又看了看投降的郭药师和常胜军,不由想到了一个问题:常胜军驻扎在此处,那他们的家小又在何处?不会同样也在这里吧……
“宋朝朝廷到底知道金军南下了吗?他们知道现在边境上的巨大危机吗?”李世民头疼地揉了揉额角,深觉信息传递的关键性,暗自决定此后一定要加强大唐信道的建设,还要培养一批能够及时搜集信息、传递信息的人手。不然,像是宋朝这样,虽然未必没有人能够传递信息,但却没人及时将信息发出去,那才是大危机。
李世民的这个问题,还真是一个问题。
贞观群臣面面相觑,他们完全不能想象宋朝的朝廷的运转效率和机制——要是他们遇到这样的事情,真是能把自己气死。可宋朝现在仿佛还适应良好的样子?
“那个童贯不是跑回京城了?”尉迟敬德也参与讨论,他觉得自己的心态还挺好,可能是已经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宋朝发生什么都不意外了,最关键的是,这又不是大唐。“虽然他不知道前线情况,但也起码能够让宋朝朝廷知道金军南下了吧。”
当然,是童贯跑回京城的速度快,还是金军南下一路攻克城池的速度更快,那就是一个问题了。
房玄龄翻了翻自己的记录,道:“这不是中山有个詹度,还守住了城池嘛,他应该能够派人给朝中报信的,而且是比较靠谱的前线战况。”
宋朝,雍熙年间。
赵光义也对于金军这样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抵抗的情况感到了十足意外,啊,其实不是意外,而是震怒。
他完全没有想过,这个脆的像一层纸,一戳就破的防线会是他大宋日后的防线——这可是最关键、最主要的第一条防线啊!虽然后面有数座城池、又有黄河天险,但那说到底,都还是备用,最核心的对外防线怎能像这般不堪一击?
赵光义不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他在位期间可没有这样过,他也没有想过让边防变成这副模样。虽然他确实限制边防将领的权力,但不代表他是奔着让防线变得不堪一击去的。在赵光义的设想中,他的做法虽然可能影响将领的发挥,但并不会影响大宋军队守住城池。
而且,虽然他搞了偏向防守的政策,但他也还是在主动出击啊!
那这是谁的问题呢?赵光义迅速得出了答案:“赵佶……还有那几个扶持他登基的眼中只有一己之私的好大臣……”他的神色阴沉沉的,语气也阴恻恻的,一副真的要让他见到这些人就会动手把他们杀掉以解心头之恨的样子,“哦,还有一个向太后。”
想了想,赵光义觉得还是应该让自己的儿子们好好体会一下祖宗创业之艰辛,免得日后出现什么败家子——起码在下一代不要出现。
顺带着,他还在脑中转了一圈自己新近提拔的文官大臣们,试图推出来他们和日后的大宋情况会有什么关系。虽然他任用文官,但那到底是因为文官好用;若说他有多从心底里瞧得起文官而看不起武将,那可没有。
【而詹度向朝中连发三次急报,上奏朝廷金军分两路南下的危急情况。这时,宋朝朝廷终于知道了他们所面临的危机,也才知道前线防线的巨大问题,于是,“朝廷失色”;而宋徽宗赵佶则开始打算退位。】
【而在西路军这边,进展同样飞快。特别是,与东路军不同的在于,西路得胜时在作战方面更加轻易。】
【西路完颜宗翰从西京大同出发,南下太原,途径朔州、武州、代州、忻州等地。】
【十二月初三,朔州被破,随后武州告破;十二月十一,完颜宗翰带兵攻克代州,接着南下攻克忻州;二十一日,金军抵达太原城外,包围太原。】
【紧接着,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率领部分金军在太原城外汾河北出,与河东、陕西前来支援的四万麟府军交战,将其击败,斩杀万余人。】
【而西路军进展如此之快,除去金军此时作战水平支撑外,就是宋朝一方的腐朽所致。】
【之前,为了加强宋军的作战力量、加强边防,宣抚司曾经召集燕、云地区的百姓民,将他们安置在内地,建立起不同军队,比如义胜军。这些军队都是由山后汉人组成,各个勇悍可用。而这类军队在河东地区大约有十万余人,都由官府供给钱米作为生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