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放在这一次南下中,金军也没表现出什么比占据大致上风之外的优势了。
东路军因为不知名原因,很可能是河北一带出了问题就紧急撤回;中路军确实是攻克了不少城池,其中还有数个关键要地,但也没有改变孤军而下的实质,时间一长就往回撤军;西路军看起来也算可以,但实际上也没有真的达到战略目的。
怎么说,轰轰烈烈打了一场,看着也不错,攻克不少城池、击败不少宋军,但若要从有利的战略角度来看,也没有太大收获。
刘秀心中摇头,宋朝和金朝在有时候,当真是一对非常匹配的对手啊。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要被大宋的武将风气气死了。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开城投降不说了,这就属于根本不参加作战,是另一个问题。但是明明参加了作战,也分配了任务,还约定了路线、地点、时间,怎么就总有人想着不听指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呢?
不听从指挥,不遵守约定就算了,还不送报消息,不提醒同袍尽快改变战术!
这一次金人南下,东路和中路就不说了,西路明明有大好机会能够很大程度上削弱金军,让他们不敢再这么轻易对大宋动兵,结果呢?完颜娄室都带着金军主力回退了,结果就出来个刘惟辅不听指挥,生生将自己的同袍战友以及士卒们送了进去。
这见鬼的自作主张的风气怎么过了一百多年还是这副样子!
不是说文臣压制武将,文人监管军队吗?既然如此,怎么这些武将还没有养成一个时时向上汇报军情、反馈自己计划的好习惯呢?
这一百多年的风气是半点没有得到改善啊。
赵匡胤愤怒不已,他称帝的当下,武将们就有着这种不良风气和习惯,但大多时候惧于他本人,大部分人还比较收敛;赵匡胤自己也清楚风气的扭转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也寄希望于后继君王能够潜移默化将这股子歪风邪气消除掉。
谁曾想,到了他一手建立的大宋变成了灭亡的北宋,到了南宋建立,这鬼扯风气依旧这样?
【金朝这一次南下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也只能就此而罢。】
【此时,金军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他们战前战略战术部署上的失误,未能做到有效处理;另一方面,河南地区坚守的宋朝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宗泽也对金军南下造成了一定阻力。】
【金朝自身战略部署的问题还需要完颜晟,完颜宗翰等人重新考量,毕竟南下这一政策是根本政策之一,金朝目前不打算改变。】
【但坚守河南的东京留守宗泽,则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宋朝,雍熙年间。
赵光义眉头一跳,心中不好的预感油然而生:“宗泽是我大宋的臣子,谁能够解决掉他?”不会又是大宋朝中搞出来的什么幺蛾子吧?
毕竟,这段时间内,明明是看金太宗的故事,结果赵光义却已经看到了许多大宋朝廷君臣搞出来的神奇操作,还都是是他作为大宋的太宗皇帝压根不敢想的。
此时,一名臣子似是有话要讲,犹豫半晌终于道:“官家,先前我大宋的语录彩蛋中应当是有宗泽……”
赵光义虽然暂时没有想起来,但看他的样子就知道大约不是什么好话——他直接将记录翻到了大宋语录彩蛋……哈,是那个过河啊!
【这件事情归结到底又是一场宋廷内部的争斗。】
【先前金朝东路军突然以“农时”为名撤军,实际上与河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抗金组织有关。】
【河北真定庆源府一带,宋臣武功大夫马扩和武翼大夫赵邦杰在庆源府建立了一座山寨,不断积蓄反叛力量。】
【而此时,又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宋徽宗赵佶的第十八子信王赵榛,据言是在被掳北上的路途中偷偷逃出,随后便改名换姓隐藏在了真定一带。】
【此时,马扩和赵邦杰既有意反抗金朝,便暗中找到了赵榛,拥立他为主,以赵榛的名号召集河北军民共同反抗,声势浩大。】
【而既然打出了赵宋皇室的旗号,天会六年二月底三月初,赵榛便让马扩携带奏表南下拜会扬州,希望能够与宋朝朝廷达成协作、获取支持。】
【而此时马扩想要从河北前往扬州,最先要拜会的,就是留守东京一带的宗泽。】
【天会六年,也是南宋建炎二年四月,马扩带着不到百人终于到了扬州赵构的行宫所在,赵构呈交了赵榛的奏表。并且陈述了河北目前的情形,希望赵构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以期来日共同击败金军,收复河山。】
【赵构任命了赵榛为河外兵马都元帅,马扩为元帅府马步军都总管。】
汉朝初年。
刘邦顿时乐了:“所以,因为一个不知道真假的赵榛以及可能的河北兵马,赵构就怀疑上宗泽了?”
这赵榛的出现,对于现如今的宋朝而言分明是一件好事才对!且不说这所谓的赵佶第十八子赵榛还真假难说,就算赵榛是假的,宋朝现在也应该让他变成真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