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陵隔江而望,杨恺不着急进攻。
安排部队尽可能的渡江,清扫金陵周边。
其目前兵力,不足以攻克金陵,但清扫周边各县,驻扎要道,封锁金陵进出路口还是可以的。
齐三元向北边救援没有回应,吴秀才自己也不好受。
只能向南边求援,想让笑面虎孙宝芳过来支援他。
或者赣州督军蔡成九派兵过来。
可谁敢啊?
杨恺的实力无须多说,当他一个王牌旅干掉了齐三元两个师的消息传来,让蔡成九、孙宝芳萌生了退意。
杨恺的炮兵还没出手,可大家并不瞎。
他手上有三个重炮团,三个野炮团,随着部队向东部挺进,金陵能守住么?
如今北边两位大佬也干了起来,争夺平津的执政权。
南边各省督军,并未形成统一联盟,单独一两个真不是杨恺的对手。
皖州省内,三个混成旅已经消亡,剩下的两个已经同意归顺。
如今苏省面临大兵压境,齐三元你得扛住啊。
倒不是笑面虎不想出兵,他从闽州过来,刚刚占据江州。屁股都没坐热乎呢,就继续北上协助他攻打沪城。
要知道卢咏祥还是有五万余人呢,少了齐三元的主力,只靠他跟赣州的援兵,打个屁。
已经萌生了退守江州的想法,江州地区山多,易守难攻。
平原地带跟杨恺打,那不是自寻死路呢。
这种利益组成的联盟,实则不堪一击,一旦面临风险的时候,大家各自乱飞。
大难临头各自飞,生怕自己跑得慢。
卢咏祥来了精神,开始主动反击,与三省联军酣战。
他本人更是亲自督军,让弟兄们拼死相搏。
枪炮声不停,每日损伤过千人。
王敬国旅率先跨过大江,收拾皖州省地方军,所到之处不敢说全部易帜吧,抵抗的力量很微妙。
就算有小股部队,也难跟正规军对抗。
行军过程中,更是严明军纪,受到了地方军民的欢迎。
督军换来换去是正常的嘛,只要地方稳定,大家很乐意接受。
流水的督军,万年的地方豪绅。
沿江地方还是很富庶的,就看杨巡阅使如何治理地方了。
王敬国不操心这些,他作为一部旅长,所要考虑的是扼守要害地形,防备那边各军。
同时顺势整备当地兵力,伺机往东部行动。
金陵守军只能看着周边部队活动,他们却龟缩在城中,强迫民众参与守城。
齐三元现在只能想办法坚守,期待吴秀才解决北边情况,然后兴兵南下,他在金陵配合反击,来一个中心开花。
想法是好的,
杨恺并无强攻金陵的打算,仍有重兵扼守铁路要道。
已经致电秦西省,继续抽调兵力至花城,五个步兵团从花城至皖州,驻扎蚌埠、庐州等重要位置。
能看到大批的兵力从西北杀过来,占据城池,主管地方治安。
稳定局势后,清扫周边的匪祸。
这一套流程杨恺轻车熟路,他的部队也早已轻车熟路了。
先除匪祸,以武力平地内部,再收拾地方私兵,整编各县治安队。
另外,关注北边局势,
张大帅跟曹大帅的部队硬干,杨恺还在武城吞并两万,随时可以东进杀过来呢。
从内心而言,既不想看到一方做大,也不想看到一方完全消亡。
三方相互遏制,让杨恺稳稳的吃掉两省,稳定一下内政是最好的。
可惜,难给他这个机会。
赢面上是奉军占了上风,装备精良且准备充足。
吴秀才自负归自负,这两年太膨胀了,其嫡系部队缺少军饷,军械也荒废。
尤其是热河地区,军械陈旧,根本撑不住奉系的攻势。
这种情况下如何打硬仗,如何打决战?
再加上内部纷乱,各部旧将飞扬跋扈不听指挥,譬如这几个督军,如果按照吴秀才的布置,何至于这般。
齐三元没钱么?
坐拥苏省富奢之地,怎么可能没钱。但凡拿出一点来,解一下燃眉之急,何至于弄到如今这个地步。
战争之初,就让他回防徐彭城,非但不听呢。
旧将难堪重任,新兵又没有练出来,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决战呢。
他主张与张大帅谈判,许以利益,拖延一下攻势。
待部队整备,再来决战不迟。
曹大总统还停留在两年前获胜的喜悦中,根本没考虑这些,督促吴秀才整兵迎战即可。
双方各投入十几万部队,在入关附近打了个天翻地覆。
投入了空军进攻,而吴秀才手上也有意大利高射炮反制,双方局势僵持,但战况异常惨烈。
不管如何,吴秀才手上还是有二十余万部队的,装备劣势,用人来凑。
打的双方红了眼。
这时候不顾虑损失,也要一雪前耻。
张六子紧急找到军营,
“爹,前线部队损失惨重,不能这么打下去,别忘了,杨恺还在虎视眈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