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我七万边军分三地而居,鞑靼大军却是七万精锐于一体。以鞑靼七万大军对我东线两三万官军,一旦东线被鞑靼大军突破,我大宋内地毫无抵抗之力,后果不堪设想。”
宣缯愁容满面,向赵竑禀报。
赵竑轻轻点了点头,看向了王坚。
“王坚,东路防线,能守住吗?”
凭借地形野战,三万大军,应该能扛一阵子吧。
“陛下,若是东线防线被破,臣愿提头来见!”
王坚面红耳赤,信誓旦旦。
“王将军,小心无大碍。城固县以西,汉水以北,有四五十里的平原地带,两万大军分布于如此长的战线上,极易被鞑靼大军突破。这不是逞能的时候。”
陈隆之久在汉中,对其地理分析得头头是道,也毫不客气。
王坚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
“陈隆之,那依你之见呢?”
赵竑眉头一皱,问了起来。
军国大事,事关战局成败,万千将士性命,他从来都不独断专行。
“陛下,可在城固县以东的洋州龙亭铺设防,以备不时之需。洋州是大城,北倚秦岭,南俯巴山。汉水以北,秦岭和巴山交汇,只有六七里,我军有驻军大营,可驻军数万。汉水以南,河流、涧岭纵横。鞑靼大军来临,依仗地形和火器之利,可保万无一失。”
陈隆之试探着说了出来。
汉中都是大城,洋州犹如水滴的一端,城外又有大营,可驻军数万,正是狙击蒙军东进的天然屏障。
陈隆之的话,让赵竑陷入了沉思。
战争的目的,在于大规模杀伤对方,让对方失去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政治上的需求。
现在,他要做一个选择,是不是要把利州西路的精兵压到汉中来。
托雷、速不台,这些都是杀伐果断的猛人,没有一个善茬,一不小心就是军民死伤无数。他需要万无一失,绝不能拿战局和将士们的性命,甚至是拿百姓们的性命开玩笑。
“曹友万,从兴元府和西县各调一万将士,四万大军驻守于洋州以东。让江万载从西县东进到定军山以东,沔水以北。一旦鞑靼分兵南下,让吕文德固守利州西路,以备鞑靼大军烧杀抢掠!”
赵竑很快做了决定。
汉中如今都是大城,洋州也是一样,城外军营齐备,可以驻守数万大军。四万大宋边军隔断东去的道路,依靠地势顽抗狙击,应该能抵挡蒙古铁骑的冲击吧。
蒙古大军骑兵居多,机动性强,估计会像历史上一样,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会兵于汉中,然后东进,攻击金国背后。
只不过,宋蒙大战,历史上的蒙军借道,三峰山之战,大概率是不会发生了。
“陛下,既然鞑靼大军三路南下,目的在金国身上,那我河西路、西夏路、临洮路三路十余万大军就没有边患,完全可以东进,捡鞑靼大军的果子,占了陕西。如此一来,陕西和西夏连为一体,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利处多多。”
一直没有说话的四川制置使崔与之,忽然岔开了话题。
挥师东进,趁机占了陕西……
赵竑不由得一惊,心跳加速,脸都红了起来。
陕西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关中之地沃野千里,八百里秦川粮食产地,富饶无比。
“陛下,崔相公说的是!只要击溃南下的鞑靼大军,趁着东边的鞑靼大军和金军打得精疲力尽,咱们正好一路西进,占了京兆府!那可是我大宋的故土!”
曹友万也是兴奋地嚷了出来。
“陛下,我西北边军只需一半之数,趁鞑靼大军攻入陕西时东进,一来可以作为不时之需,增援利州两路。二来坐收渔翁之利,趁机夺了陕西。此为大宋之幸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陛下祥之。”
王坚紧接着曹友万,大声说道。
众将臣的话语,让赵竑一时间心旌摇曳,有些恍惚。
夺取陕西,整个大宋西北边军防守的弹性大大增加,浑然一体。他怎么就没有想到?
二十万大宋锐士,他还是有这个自信坚守。
“陛下三思。若是夺了陕西,可就和金人彻底翻脸。到时候整个西北,就要和鞑靼隔河相望了!”
陈隆之脸色难看,心跳加速。
他毕竟是个文官,战事由自卫反击迅速发展为外扩占领陕西,众人思维跳跃如此之大,让他一时有些恍惚。
连白发苍苍的崔与之,也变得侵略性十足。岂不怪哉?
难道说,去了一次阳关玉门关,热血沸腾之下,他也开始不着边际了?
“陛下,陕西满目疮痍,纵是占了陕西,又能如何?还不是徒添负担而已?”
另外一个文官赵彦呐,此刻却是忧心忡忡,立刻提出了反对。
“金国乃我大宋世仇,我大宋没有联蒙灭金,已经是够意思了!难道我宋人拿回自己的东西,还要问问他金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