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
通判点了点头,道:“那柯推府觉得,银行设立于青州府,会对青州府有何好处?”
“好处多的去了。”
柯潜笑道:“单论能够吸引整个山东商贾,便能增加青州多少税收,而那些商贾总,还会带来更多的人,况且,青州离备倭城不远,若是备倭城也通了市舶,那海商不想携带大量金银的话,也要到青州来存银钱。”
光是柯潜提的这几点,通判就能想象到青州府人头攒动的场景,不过,人一多,问题也就会多,治理压力更大。
似乎是看出了通判的想法,柯潜便开口道:“所以说,这是机会,也是考验,文书公告上说是试点,必然会备受关注,稍有不慎,乌纱帽就不保了。”
这话,通判一听就一个激灵。
在一些官员看来,宁可不做,也不能犯错。
税收、人口,可以说,这些能让青州府的大小官员鸡狗升天,可若是治理不好,将青州搞得乌烟瘴气,特别是在朝廷的关注之下如此,那很可能不仅是乌纱帽,脑袋都很危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现在就是这样,通判听了柯潜的判断,心中都产生了退意,而退意超过了进去,就是等着天上掉馅儿饼,再大的机会也抓不住。
柯潜也是看了出来,不过,他没有那个义务去劝说通判,这是知府的事情,柯潜自从有了京城的经历之后,已经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生了。
知府赵伟正在想着要如何执行朝廷政令,设立一家银行并不难,上面会有专人过来考察,需要的时候还能动工。
可以说,银行落位青州,知府只需要管理好治安,前期其他事情,都能交给朝廷。
只是,和柯潜想的差不多,赵伟自然也是知道治安管理的难度。
朝廷钦定,赵伟若是拒绝的话,那么个人能力也会受到朝廷的质疑,更严重的会被圣人记住,如此,他的仕途算是到头了。
身边的同知是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应下来,作为地方官,竟然害怕治安压力,那就是懒政,不想进步。
双手背在身后,赵伟来回踱步,随后长长叹了口气。
“干了!”
赵伟突然喊道,同知吓了一跳,又听赵伟继续道:“此事办好了,升官,至少也不能出错。”
“知府大人能有如此心气,我等定会全力以赴,让青州稳定安康。”
同知双手抱拳表态,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若是还没有做旧放弃,等看到别的州府成功,他估计要后悔死。
机会摆在眼前,同知自然是想要抓住。
青州知府衙门很快就召集各辅官,集中讨论了如何实施朝廷政令,贯彻朝廷执政方针。
柯潜也在开会的名单之内,得知知府大人的决定,柯潜脸上没有表情,但内心已经摩拳擦掌了。
对于一个新官而言,柯潜有试错的机会,而参与银行的设立与州府治安管理,能为他的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大明的各地方,怕就怕没有任何创新,光是安稳,让百姓饿不死,和其他地区相比,已经算不得政绩,锐意进取才能入朝堂的眼。
柯潜想要入朝堂,并非是官瘾,而是当今朝廷,入朝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京城的一切都让柯潜向往,那里的学校、学院、火车、银行等等,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参与进入大明的发展建设之中了。
所以,开会的时候,柯潜也是积极发言,和同知一样,比起危险,他更看重机会。
柯潜作为新官,对于京城的了解比其他人还要多点,毕竟京城日新月异,就算知府两三年前去京城参与过朝会,可和去年相比,那京城也是改变了很多。
赵伟知道这一点,特别是银行方面,便让柯潜向其他人讲解银行大致运行模式以及衙门样子。
等柯潜说完后,赵伟还问柯潜,道:“柯推府对于银行见解,诸位也都听到了,那么便让柯推府说说,这银行设立于州府,我等需要做些什么?”
闻言,柯潜并没有怯场,起身便说道:“银行乃钱币流通之所,若设立于本州府,吸引来的可不仅仅是商贾,盗窃之贼也会见机钻空子,往坏处想,来往商队也会成为匪盗目标。”
“因而,州府必须增加衙役训练,盯紧小偷小摸的同时,更要敢于出击剿匪。”
山东的官场经历过大清洗,现在治安虽然重归稳定,可并不代表就没有窃贼盗匪。
柯潜还提出了天津经验,便是在设立银行之前,在青州开展大范围的扫黑除恶,只要先清理干净州府,之后银行建立才会少更多的麻烦。
一种是先苦后甜,一种是先甜后苦,就看知府是如何决定。
在场的官吏都知道柯潜乃是状元郎,而且还是没有入过翰林的状元郎,因而以前有所轻视。
可柯潜的表现得到了不少人认可,现在再听柯潜对于银行的各种建议,甚至有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