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军虽然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都要收税,但是在税种这方面有很大不同。以前东印度华人百姓出海打渔,渔船出入港口要收税,捕到的鱼带回港口要收税,把鱼带到市场上出售同样要收税,一圈下来,渔民捕到的那点鱼,算到最后可能都还不够税钱。
宁海军管理下的椰城港,渔民出海捕鱼不需要交税,把鱼送到市场上出售要交的税也不会超过总价的百分之五,纵然这样出海捕鱼的渔民也是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到刚刚成立的港务局应聘,或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或者是成为货运工人,反正这方面的工作多得很。
成为工人的好处很多,虽然和渔民相比,工人的工作时间没有那么自由,工作也比较辛苦,但是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大,和出海捕鱼相比天壤之别,而且宁海军港务局支付的薪水还比较高,算下来维持一家老小生活还能略有结余,这对于椰城港的居民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
宁海军对于管理港口已经非常有经验了,从金州港、旅顺港、盖州港、海州港、皮岛港、济州岛港、以及吕宋港、郑和港,以及现在的因为椰城港,宁海军管辖下的港口已经数十个了。
几乎是金州港的翻版,原本生活在港口的普通华人力夫,也就是扛包工,他们原本有港口的棚户区居住,当然这种棚户区的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宁海军就采取置换的方式,将他们在棚户区拆掉,在港口更远的地方开辟了新的居住区。
这样一来,扛包的力夫上下班就距离家里更远了,一来一回差不多十几公里的样子,对于扛包工来说,非常不方便。
宁海军对他们解释,距离棚户距离港口太近,一旦打起仗,他们肯定会损失惨重,而在新建的居民区,则拥有平整的街道,完善的下水道,垃圾存放处,不仅仅环境好,而且这些华人力夫都马上拥有了自己的固定资产。
宁海军的战略经营目的一直非常清晰而准确,哪怕是在吕宋,别看吴尚志、李国群等华人富豪对宁海军又是送礼又是送银子,程世杰非常清楚,吕宋华人富商拥有的太多,他们只是盟友关系,而无法成为最中坚的力量。
宁海军的中坚力量,也就是基础力量,来自是平民百姓,在重新获得大明国籍以后的巴达维亚华人,最大变化的还是贫困平民阶级,他们原本都是无产阶级,而现在他们都成了有产阶级,这个资产,就是他们的房子。
椰城港百姓的宅基地分配原则跟辽东一样,而且因为华人更少,发放标准则更大,哪怕是一家只有一口人的普通单身汉,分配的宅基地也是两亩地,一至五口,则为三亩地,五至九口人,则为五亩地。
除了房子以外的土,是用来种菜,还是用来种果树,或者养殖牛羊,都是百姓自愿的,建造的房屋,采取木质为主。
这样以来,位于巴达维亚的华人平民百姓自然愿意跟着宁海军一路走下去,因为只有宁海军才能保证他们过得像个人样,而荷兰人,肯定是不可能让他们活成人样的。
居民区也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学校和医院,当然,现在学校和医院都没有建成,连路也没有完全修好。
这些在港口区工作的华人百姓,每天下班之后,返回他们的新家,也主动要求加班工作,尽快修建好道路,排水渠,
椰城港,在十数艘海鲨级战舰的护卫下,直隶号巨鲨级“北直隶”战舰开始缓缓进港,港口上,马上就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程世杰抵达椰城港的时候,足足有数万军民前来迎接。不过数万军民百姓,也难以掩饰住椰城港是一副大乱之后重建的模样。
此时程世杰没有穿着官服,而是一身戎装,身穿着被崇祯皇帝御赐的亮银甲,其实这只是一副用银漆漆成的纸甲,看得非常华丽,也非常亮眼,事实上防御能力不强。别说火枪,就算是弓箭,也可能轻易射个窟窿。
程世杰一身戎装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振奋大明的尚武精神,大明确实是需要尚武精神,受以文御武政策以及卫所制度的影响,“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事实上,除非是在私下里的会面,程世杰不穿军装,一般而言,出席庄重的场合,程世杰是必须穿军装的,他用这种方式来重振大明的尚武精神。
当然,还有辽东的政策,军人和军属在税收方面有着极大的优惠力度,在以前,只要是有条件的人家,都想把闺女嫁给读书人。现在在辽东,结婚第一选择,肯定是宁海军的军人。
“拜见海国公,拜见大帅!”
此时的南洋,包括东印度,程世杰的名气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当然,所站的角度不同,针对程世杰的看法也不同。在荷兰人看中,程世杰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但是在南洋华人眼中,程世杰简直就是万家升佛。
吕宋事件已经加油添醋传遍了南洋,当然还有巴达维亚事件,在这些传言中,程石和李惟鸾的名气也非常大,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说程石是程世杰的养子,程世杰麾下头号大将,而李惟鸾更是不得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