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察罕帖木儿的主力大军,仿佛就跟当初的脱脱一样,让人找不到,朱元启一度怀疑,元廷的人是不是只要跟他打仗,就会用这一招。
想当初他们跟刘福通打的时候,都是直来直去,用计可是并不多。
至于察罕帖木儿会不会去其他地方,比如徐达或者常遇春那边,朱元启可是一点都没有担忧,元军主力要是敢在两边露头,他就敢派出大军直奔大都。
而且他都已经是明牌行军了,他不信察罕帖木儿会不知道,在他如此分军的情况下,会对他这个北伐主帅,明王,没有丝毫兴趣。
朱元启与刘基一路都商量,得出的结论就是这察罕帖木儿准备伏击他们,所以大军行进都非常隐蔽,让他们一时没有找到踪迹。
至于刘基的回答,让朱元启一脸无语。
这个回答是在夸他吗?
关键是朱元启这会觉得他需要刘基来夸吗?这会最主要的是找到元军。
“伯温,夸赞之语就不要再说了,这个也不值得夸赞,如今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元军主力才是,不然这样下去,耗费的时间越多,徐达与汤和他们的进展,就提不起来啊。”
朱元启话音落下,两人都有些头大。
行军两日,朱元启已是来到济宁路,休整一日后,再次率军赶往东平路。
而朱元启派出去的偏军,毛贵到了莘县,吴良到了安乐,陈兆先到了东阿,耿再成到了平阴。
他们到了之后第一时间,便是向周边派出大量哨探,查明情况。
然而几个时辰之后,他们得到的情报却是出奇一致,就是元军尽皆汇聚在东昌路。
这几人也都是大将之资,将这个消息报于朱元启后,便再次扩大查探范围,四处寻找。
朱元启在到达东平路后,便是收到几人先后传来的情报,朱元启看了看,随即给到刘基。
“果然,不出所料,没有查探出什么。”
朱元启转身看向地图,语气虽平淡,但面部满是愁眉之色,他现在是真烦元军这帮人,动不动就玩这个。
二十万大军,想要隐藏不是那么容易的,总得要补充后勤吧,总得要生火做饭吧,但如今硬是没有被查出,难不成这察罕帖木儿还能将这二十来万人分成几千人一军?
想到这里,朱元启双目一凝,这个似乎不是没有可能啊。
而一旁的刘基,也有些愁容。
“明王,锦衣卫可有消息传来?”
朱元启没有抬头,便是回应刘基。
“我们在元军中的锦衣卫,都在义军当中,如今元廷义军都在常遇春以及徐达两处,尤其是徐达那边,绝大部分都是元廷义军。”
两人心中都明白,察罕帖木儿这样做,肯定是有预谋的,但具体是什么,连个分析的情报都没有,实在让人有些无奈。
朱元启还在顺着刚才的思路想,刘基却是不知在何时走到朱元启身旁。
“明王,基有一些猜测,我们大军如此大张旗鼓筹备军资以及出兵,元廷必然知晓,即便元廷知晓得慢一些,在我们出兵三日这个时间,肯定知道了。
那么从那个时间起,元廷必然有有所布置,加上锦衣卫先前的情报,或许有误,那元军出兵定是必然。
其中有两种情况,第一则是情报没有错,元军确实还在大都周边,即便是知道我们出兵,想要抵达周边,加上粮草的筹备,也需要三日到五日之间。
那就按最短的时间三日算,数十万军行进,不可能隐藏得住,如今却是一点情报没有,说明这情况便不可能。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情报有误,元军其实已经通过分军,提前携带粮草,从荒芜地区行进,到达了预定的地方隐藏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查探不到一点消息!”
刘基说完,朱元启的思路也瞬间通畅了,他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原来就如同刘基说的,元军提前行动了呢?
放出来的消息,就是为了吸引大明派军北伐,从而一举大败北伐大军。
朱元启看向刘基,面色有些激动。
“伯温说得不错,我也这样认为,元军提前行动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我们分军的时日又早,元军也能提前知晓我军的主力在哪里。
既然如此,元军能伏击我们的地方,不是东昌路就是高唐州!
这两个地方,前期很容易对我们实施包围,而且加上两翼之军都被他们所牵制,无法及时来援。
而且,靠近大都的地方更不可能,元廷可不知道我们的行军路线,他们肯定以为的是我们几路大军,最终都是直奔大都而去的,若是靠近大都,几路大军整合,他元廷可没有那么多大军来包围我们!”
朱元启盯着地图,眼睛炯炯有神,虽是猜测,但说的话,却是十分肯定。
在朱元启心中,这两个地方,他更倾向于是在高唐州,因为高唐州外的地势,对骑兵更加有利,同时周边,都属于元军后方,他们查探起来,无疑更加吃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