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靖、谭渊为首的军方各部将领,顿时眉开眼笑。
这很了不得了!
大明朝这些年的节余才多少?
好像是五六百万吧。
但大明朝有数千万人口呢!
反观他们燕藩呢?
只有三百多万人口!
这全都得益于,燕藩工业发展的好。
“王爷,没想到这工业这么赚钱。”
“以前只觉得,搞工业,能促使咱们燕藩的武器越来越好,没想到,还这么赚钱!”
“可不,别的不说,就说那个两匹骡子,或者驴子就能拉着收割庄稼的畜力收割机,在中原,一个人能伺候好十亩地就顶天了,可看看咱们燕藩,一个个乡土村社中,现如今,只有三成壮劳力伺候庄稼,其他的都在村办工坊做事。”
……
朱棣任由众人议论一会儿后。
又主持了明年全年预算。
明年施政建设大目标。
等一切事情,形成决议后。
已经是下午了。
中间,众人就凑合着,一边议事,一边随意吃了点东西。
朱棣看看外面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
总结道:“明年,军队方面,就是有一批跟随咱们好几年,年龄已经大了,而且也没有晋升希望的老兄弟要退役,农部、训练部、财部要做好预案,提前准备好,给老兄弟们的田地,以及退役补贴,都要做到位,如果有人不想回去种地,想从事工商业,你们也要帮忙把关、予以一定扶持……”
这些年,军中教育一直没有断过。
工学、农学课程,将士们全都有学习。
有些老兄弟,或许想要根据军中学到的知识,去从事工商业。
“安置这些老兄弟,尽可能往吕宋本地人聚集的村子安置,咱们这批经受过军中教育的老兄弟,那可都是宝贵的人才,现在咱们治下,吕宋本地人聚集的村庄,乡土村社还十分欠发展,需要有人去带头,做个榜样。”
……
文武两班不约而同点头。
吕宋本地人聚集的乡土村社欠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些吕宋本地人,传统习惯不好,属于那种吃饱了,就没有动力的。
其次,开化度无法和大明百姓相比。
无论是眼界,还是伺候庄稼的技能,都不行。
“我们的发展是喜人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隐患,尤其是在咱们燕藩内,如果乡土村社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以迁民居多的乡土村社村庄发展迅猛,而以吕宋人聚集的村庄发展滞后,最终形成严重不平衡,将来,一定会给咱们得事业,带来很多不利和麻烦。”
“今年我出去转了转,发现一个现象,吕宋本地人其实不是天生懒,不是不想过更好的日子,他们只是不会,同时没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咱们来到这里前,他们从没有看到更好,也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变得更好。”
“一些迁民和吕宋本地人杂居的村子,吕宋人经过对咱们迁民的观察,被咱们百姓的质朴和善良感染,这些年,纷纷勤劳肯干。”
……
“为什么,我要让咱们军中老兄弟去吕宋人聚集村呢?”
“首先,这些年,咱们时不时把军中兄弟拉出去,深入村子里修村路,搞建设,吕宋本地人经过初期对咱们将士的害怕,如今对咱们得将士,已经产生了信任和敬佩,只要军中老兄弟们,分配到这些吕宋本地人聚集的村庄,我相信,他们很容易被这些百姓接受。”
当初把将士们拉出去,去村子里修路,搞建设。
可不单单只是为了搞建设。
其实,就是为了今天做准备。
“其次,咱们军中兄弟,都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军人,这些年,他们接受咱们军中教育,不光掌握了技能、知识,我相信,他们的道德品格,经过咱们这个大熔炉培养,也经得起考验,未来,咱们军中,到了年龄,如果还没有升迁机会,都要退役,让他们回家娶妻生子同时,把在军中学到的东西,带向民间,无论他们从事工商业,还是去村庄务农,我有理由相信,他们都能对咱们燕藩民间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他对此十分自信。
朝廷的兵,不当兵后,或许会变成一个兵痞。
但这些年,一直以人民史观教育的燕藩新军,至少,绝大多数,都不会沦为欺善怕恶,为祸乡邻的兵痞。
在异域,想统治一群异域之民。
并且将其同化为华夏人。
可不是光给点好处就行。
军队还要除威慑,树立一种文明、正义之风。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你们谁还有补充?”
哗啦!
文物两班齐齐起身,军方立正转身,举手向朱棣行军礼。
文臣不如军方整齐,转身作揖,“臣等遵命!”
朱棣起身,笑道:“时间不早了,过几天,我就要和王妃回大明了,今天我在宫中,请大家吃饭,就当是今年的年夜饭提前了,你们先回家收拾一下,带着家眷来宫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