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吓到了起义军统治下的百姓。
短暂解释,疏导二人心中疙瘩后,朱棣转移话题,“这场诸侯迁徙,未来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估摸着,在倭国北部百姓,认为你们杀害了倭皇一族的现状下,至少会有七八十万倭国百姓想要离开。”
“按照我和幕府达成的协议,在他们迁徙的这几年内,我们不在北部搞两个理念,只派兵维持地方秩序,民事管辖权,还在他们的手中,不过,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在未来数年,只有民事管辖权,武装必须全面解除,最先开始迁徙的也是那些不稳定的武士浪人。”
……
“我不可能在这里呆太长时间,接下来,我会让雍鸣在此坐镇,留下一个护航舰队,以及一个镇,又一个混成骑兵协,我会从燕京,召集文官前来,与你们一起辅佐雍鸣,有步骤推进兵库以南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同时,有序监督诸侯们向次大陆迁徙。”
……
数十万人的迁徙。
当初他从大明迁徙蒙古俘虏,就持续了数年时间。
那是海商极大放弃海贸生意,帮助下完成的。
现在不能这么干了。
大明的海商,在保守派支持下,本来就妄图搞垮燕藩海商。
如果海商们,全力配合迁徙倭国诸侯势力去次大陆。
等数年后,这个巨大工程完成后,恐怕回头就会发现,这四海之上的贸易,已经全都被大明海商瓜分了。
他可以退让,放弃较大海贸利益。
稳住大明保守派群体。
但燕藩作为一个立足四海的政权,决不能被人把海贸生意搞垮。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
或许他会主动发起战争。
因为这种,恶意竞争,搞垮燕藩海贸生意根基的行为,本质上,其实就是想搞垮燕藩。
这是底线!
也是燕藩上上下下,共同形成的底线思维。
任何势力,踩踏这条底线,燕藩都会团结一致,予以最凶狠的反击。
“是!”
二人领命后,小早川仲业有些支支吾吾道:“王爷,立国时,我们能不能去参加?上次去燕京,臣因为十万火急,也没有好好看看燕京,鸠山信更是从未去过……”
王爷把世子放在这里。
分明是开始历练世子。
任命他们辅佐世子,这是天大的荣耀。
可燕藩立国这种辉煌时刻,他们也想去见证。
朱棣笑道:“当然能了,到时候,雍鸣也得回去,不光你们,我还邀请了足利幕府,倭国其他诸侯,我也准备邀请,高丽国,另外,我父皇母后,也要亲自去见证,我这个儿子的成就……”
小早川仲业、鸠山信听闻后,相视一眼,眼中闪烁着激动。
这可绝对是一场盛大的立国!
二人突然冲朱棣一拜,“请王爷赐姓!”
朱棣微微愣怔,略微思索,明白了二人的意思,摇头道:“没这个必要。”
二人分明是希望他赐汉姓。
其实没必要。
到时候,他搞一个燕藩百家姓就是了。
把小早川、鸠山这些姓氏收录进去。
中原的姓氏,不也是这么慢慢发展起来的。
比如第五、司徒、长孙这些姓氏。
小早川仲业坚持道:“王爷,我们希望彻底融入燕藩中,也不希望往后再因为姓氏,发生波折,既然选择接受王爷统治,索性就彻底的改。”
倭国的姓氏,若是保留下来。
往后,难免会有一些野心家,利用姓氏做文章。
所以,不如他们带头,彻底汉化。
据他所知,迁徙燕藩的蒙古俘虏,吕宋本地人,都这么做。
当然,他们这种选择,并不是受王爷强迫,而是他们自愿的。
燕藩的种种,让他们愿意心悦诚服改姓易俗。
朱棣看着二人。
尤其是小早川仲业。
小早川仲业的心思,他知道。
倭姓留下来,这片土地上,难保将来不会生出野心家,利用这些和汉姓有区别的姓氏做文章。
小早川仲业是真的厌倦了杀戮。
朱棣略微沉吟,说道:“既然如此,仲业姓王,王仲业,鸠山姓李,李信如何?”
有他们带头。
将来,倭国肯定也会如迁徙燕藩的蒙古俘虏一样,掀起一场改姓潮。
当然,会有一些人坚持原来的姓氏。
但必然会像第五、司徒、长孙、杨王这些姓氏,变为被遗忘的小众。
就再也没有人,能利用姓氏之风,掀起什么风浪了。
“谢王爷赐姓!”
……
数日后。
大捷的消息,率先传到高丽。
整个高丽的革新派顿时沸腾,随即,更加活跃。
在这些革新派眼中。
燕藩兵入倭国,就是对倭国革新的一种干涉支持。
而将来,未必不能发生在高丽。
所以,燕藩的胜利,让高丽的革新派,更加有底气了。
高丽贵族,瞧着革新派高调庆祝燕藩大捷,一举解决倭变事件,恨得咬牙,却也不敢表露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