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他如今这个高度,再审视这些言论,当真可笑。
张三丰微微愣怔,随即笑了,摇头道:“一小撮自诩聪明的宵小之辈的阴谋罢了,老道观,陛下就未将这些言论放在心中。”
“天下大定,老道超脱方外,不想沾染尘俗罢了……”
“而且,老道从元末走过来,很清楚,我等方外之人,于治理天下无任何经验建设,一个人,妄自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大放厥词,只会祸国殃民,且我中原,自古以来便是政教分离,方外之人追求方外之事,尘俗之人,追求尘俗之事,恰好,恰好。民间世俗百姓,受政权指导,精神寄托于儒释道,如此,便是太极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若非这位王爷着实令他佩服。
若非,担心这位王爷在回朝途中出事,他想借自身这点名望,护送其安全抵达金陵。
此番,他也不会掺和着红尘之事。
朱棣也十分佩服这位张真人这番话,尤其是最后总结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
点点头,说道:“隶属士绅地主的佃农,的确是朝廷变革期,被选择性遗忘的一群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果当初强迫士绅,这变革必然无法推行下去,对士绅群体我也很讨厌,可铲除这个群体,得多长时间,得造成多么大的动乱,何况,对文化的损害,更是不可估量的,这个群体再腐朽,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掌控着知识,他们承担着文化的传承。”
这个群体,创造了许许多多腐朽东西。
但这个群体,也一直在传承那些好的精华。
哪怕,这个群体,只是口是心非,冠冕堂皇,可传承就是传承。
“唐末,士族门阀几乎被铲除,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文化断层,出现的士绅群体,我看,其个人要求,个人道德,还不如以前的世族门阀呢。”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整体素质。
士绅群体,就是拍马也赶不上,以前的士族门阀。
……
朱棣简短阐述,当初为何不动这一块的原因后,就立刻转移话题。
他很清楚。
这位真人提及这个问题。
不是问他原因。
以这位超脱于世的道行,岂能不知他和父皇在这个问题上,妥协的原因。
这位真人,应该更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先进农机具投入使用后,大量隶属士绅地主的佃农,被无情驱赶出来,如果这个时候,工业发展起来,工业就能吸纳,而且,工业化也需要大量专业的产业工人。”
“乡土村社开办的工厂,是依托农田产出的各类轻工业工厂,最开始,是小型手工坊,最后随着技术、资本积累,升级为设备先进的小型工厂,当乡土村社在竞争中,开始出现区域性联合后,这些先进小型工厂,就会不断升级为中型、大型、超大型工厂。”
“未来,数十、上百,乃至数百个乡土村社合并合联,土地资源经过整合,资源利用率更为高效,彼时,乡土村社会出现,数万人的超大型工厂……”
张三丰听的怔怔出神。
这还是农村?
他无法想象,这样的农村,农民将会拥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而城池内,会出现一些,技术性工厂、重工业产业,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口,本来,朝廷如果能早一点实现雇工身股制的话,就能吸收容纳,被士绅地主赶出来的百姓,进行初级的产业工人培养训导,为将来,城池工业做好铺垫。”
可惜,朝廷始终在这方面,犹犹豫豫,又有很大掣肘。
这才造成了,数百万失地百姓,涌入城池内,难以生存,挤压抢占原本城池百姓活计的情况。
大哥当初答应给他三百万人口。
其实大哥也很清楚。
他短时间内,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把包袱丢给他。
“真人不必担心,未来,这些问题,总能慢慢解决的……”
沙沙沙……
朱棣的话音被身后传来的脚步声打断。
二人转身。
便见铁铉,带着几名士卒,匆匆走来。
“王爷。”铁铉抱拳行礼,“可以动身了,下官的担心是多余的……”
他担心沿途都有百姓,宵小混入其中,在铁路线上埋设炸药。
经过调查,完全是多余的。
福建的豪强、读书人、百姓早预料到这一点了。
在他去调查期间,了解到,沿途所有的百姓,都在一寸一寸检查铁路线。
有几个心怀不轨的可疑之人。
都被百姓发现,被豪强、读书人,扭送去附近县府了。
“看起来,我在福建,倒是等同于拥有了金钟罩嘛。”朱棣开玩笑打趣一句,拍了拍铁铉肩膀,“说起来,我还得感谢你们这些,福建历任官员,若非你们坚持不懈的把两个理念、两个主张执行下去,福建百姓,也不会如此感念我。”
他离开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