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内容,就是阐述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部分花费的篇幅比较长,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必须要详细阐述。
叶子书真的是逐字逐句看,同时还在旁边的新文档里面,将自己的看法写下来,等到后面和裴晴进行专门讨论。
整本书的一共分成了25个部分,涉及面非常广,其他的不说,光是能够将经济和如此多的领域联系起来,就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
怪不得裴晴要感谢他研发出来的增强智商药,如果没有这款药物,想要博览群书,花费的时间可能就是一辈子。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养分,不可能平白无故就成为天才,因此阅读量和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叶子书在教材改革的时候,才会花费那么多的经历,撰写那么多的科学类数据,同时还命令教材编撰组的人,编撰了那么多的课外读物。
目的其实很简单,单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并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想要一个更高的速度成长,就必须要博览群书。
但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将很多思想原封不动地给孩子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孩子读到好的书籍倒还罢了,一旦被歪理邪说占据了思维空间,将来想要纠正都比较难。
所以本着让学生博览群书的目的,同时有要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引导,才会提供那么多的正规课外读物。
光是他编撰的科学类书籍数量就高达上万本,只要学生能够阅读足够多的这类书籍,对科学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塑造,都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他科目的书籍,虽然不是他亲自编撰的,但是他都有过目,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直到他满意为止,因此这些科目的课外读物,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品。
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这些学生不用自己在良莠不齐的市场上寻找书看,既节约了时间,又不用担心被劣质的书籍给祸害。
叶子书花费三天时间,将这本书看完了,并且撰写了几十万字的笔记,然后和裴晴就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所以这些天,如果有外人在的话,可以经常看到两人在一起就在进行激烈的辩论,仿佛在争吵一样。
但是当辩论完毕之后,又彼此陷入沉默,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了,就算没有说服,对方的观点也没法辩驳。
毕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都是处于绝对理性状态,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带入个人情绪,因此效率其实还可以。
时间来到了1月10日,关于这本书的讨论,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裴晴接下来需要对讨论后的结果,补充到她的这本书里面。
由于这本书内容太多了,厚度在出版实体书的时候不方便,因此建议分成若干册来出版,读者购买也比较容易。
同时还建议出电子版书籍,原因就是降低购买价格,让这本书能够得到更大普及,实体书的话,价格相对还是比较贵的。
经过讨论之后,这本书字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进一步缩减,成书总字数大概在300万字。
原本书里面讲解了较多的桉例内容,叶子书认为没有必要,只需要简单提一提就行,而具体的观点阐述,在这本书里面不宜过度展开。
如果真想要展开讨论,可以专门写一本着作来见解,这样既不用占据这本书较大的篇幅,而且还更容易将其中的一些观点讲透彻。
这样的话,这本书就可以作为提纲挈领性的书籍了,后面再撰写其他书籍作为补充研究讨论就行,没有必要混在一起。
想要自成体系,靠一本书肯定是不够的,未来裴晴还要撰写不少的书籍,来支撑这本书的内容,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
至于会引起多大的反响,两人暂时没有太多的想法,裴晴写这本书的目的,不过是思想上的一次阐述而已,其他只能交给时间给出答桉了。
就像当初百家争鸣时期,各种观点在当时都要比儒家要更加受到欢迎,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当初的小透明,竟然影响了中国一两千年历史。
现代社会相比以往更加复杂,想要光凭一个思想就能统一思想界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本书主要还是经济类书籍。
只不过将经济讲得更加透彻,某些观点已经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作为分析工具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构。
叶子书的工作,则开始转到旗下产业经营状况上来,刚刚过去的一年,国内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而他旗下的产业同样如此。
实际上旗下产业的年报在1月5日就已经全部出来了,当时在看这本着作,同时和裴晴讨论一些观点,就暂时放下了。
过去的一年,他旗下的产业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能是社保基金的成立,让百姓都感觉到自身的生活有保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