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议定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长者”,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24次秘密会议后,所着的书面报告。
内容是犹太人企图征服世界,让犹太民族凌驾于世界其他所有民族之上,成为“民族之王”的大阴谋。
不过这个东西的真实性,根本无从考证,最关键的是,它的诞生,竟是在反犹主义的温床,法国。
传闻说,这本《议定书》是由一名沙皇俄国的奸细撰写,几年后发表在俄国,目的是给清扫犹太人,提供“依据”。
而在德国发表,则是在近几年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上。
没有掀起多少水花,社会反响平平。
但是在霍夫布劳斯大会后,《人民观察家报》发表了这份《议定书》,而在不久前,英国泰晤士报也刊登了《议定书》,并且称其是“犹太人的真实写照”,必须认真对待。
反犹不仅仅是德意志一家,事实上,当时的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盛行反犹主义。
法国堪称反犹主义的诞生地,他们的反犹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任何发生历史大事件的时期,都会拿犹太人出来“说事儿”。
主要原因应该和天主教有关,作为法国的主导宗教,天主教一直认为是犹太人杀害了耶稣,所以那些信徒对犹太人的态度可想而知。
英国则属于后起之秀,从莎士比亚对犹太人的鄙夷就可见一斑,犹太人在英国一直被视为低劣的存在,只配和下水道的老鼠为伍。
相比于英法,意大利也不曾多让,他们历史上一直就是坚定的反犹主义者,何况犹太人的国家,当初就是让他们老祖宗一脚踢爆的。
当然,俄国也是反犹的,《议定书》就是一篇沙俄人的阴谋,特别是那些对布尔什维克极度恐慌的“俄国难民”,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犹太人,认为俄国革命,就是犹太人发动阴谋的重要一步。
“我们必须惩罚那些犹太人,特别是和布尔什维克勾结的犹太人,他们妄图颠覆这个国家,成为犹太人征服世界的垫脚石。”
一个比希特勒高不了多少的家伙站起来,举起拳头,声嘶力竭地呐喊着。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一名来自俄国的“德意志难民”,是比希特勒更早加入工人党的元老。
但是和那些唯唯诺诺,只会高谈阔论的家伙不同,罗森堡非常欣赏希特勒,因为他本人,也是一个“激进派”。
罗森堡出生在沙俄的列巴尔,母亲是爱沙尼亚人,父亲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家庭环境优越,毕竟他的父亲,是一名侨居俄国的德意志富商。
所以罗森堡的人生一直很顺利,他在1917年获得了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高学历,高智商,殷实的家境,他具备成为一个人生赢家的大部分条件。
但是十月革命“毁了他”,面对来势汹汹的工农队伍,作为“资本家”的他,不得不落荒而逃,回到“祖国”德意志。
然而德意志目前的状况也很不好,他依靠发表文章过活,主要是针对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他与埃卡特是好友,经过引荐和一段相处,现在成了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者和亲密伙伴。
“是的,我们不能让他们同流合污,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唤醒人民,警惕他们的联合。
这是危险的,对所有人都是一样。”
希特勒拍着罗森堡的肩膀,他们惺惺相惜,彼此注视着。
两个人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看法上是有冲突的。
希特勒认为那些德国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是可以合作,甚至争取的对象,对他们的骨气表示赞赏,对他们敢于抗争表示钦佩。
但是罗森堡则持有不同观点,在他眼里,布尔什维克主义者都是洪水猛兽,他们不服管教,他们只会破坏,是德意志的毒瘤。
然而除了这一点之外,他们的其他观点几乎完全相同,特别对于犹太人,他们都抱有敌意,认为他们会破坏这个国家,是德意志的罪人和巨大威胁。
与埃卡特一样,罗森堡对犹太人的憎恨和恶意,远大于希特勒,凭借不错的文笔,罗森堡对犹太人的攻击更加猛烈和“恶毒”,宣称他们是“活着的瘟疫”,是要毁灭世界的“疯子”。
相比之下,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攻击,简直是“毛毛雨”。
另外罗森堡还是坚定的“反共产主义”支持者,他在《人民观察家报》上发表文章,阐述共产主义对德意志的严重威胁和破坏。
同时,他也在埃卡特的刊物上撰写文章,描写犹太人的罪恶,扬言这个民族,将会成为德意志的掘墓人。
不得不说,罗森堡的文采非常好,博士头衔绝非浪得虚名。他的文章煽动性极强,就连希特勒,都从他的文章中,吸取过不少“养分”。
“是的,必须行动,我们需要举办游行,散发传单,在街道上告诉民众,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危害。”
罗森堡大吼着,他的提议获得了在场众多人的支持,包括希特勒,也十分赞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