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十六年正月十六,刚过完元宵节,这一日,大乾禁军派出了成建制大部队向哈林方向发起了试探性攻击。
同时,朔州、晋阳等周边集结的大军中也开始有部队以稍缓的速度陆续拔营北上。
这个动作背后的战略意图,不言自明。
且说,监国太子萧奕在得知辛弃疾吃了败仗之后,也并没有怪罪于他,只是罚了俸禄,却把战报送到了其他大将军手上。
这样的惩罚,看起来不大,但是对于一个大将军来说,多多少少还是有损形象的。
不过,对于辛弃疾而言,自然是知耻而后勇。
只要是能够打蒙元贼兵,只要是能够继续征战,就算是撸了他大将军的武将职位,成为一个校尉,他也毫无怨言。
本来就是因为他的大意和轻敌,连明显的陷阱都没能看出来,造成大军战损比较重,死了不少同袍。
太子殿下把战报传至其他大将军处,那也是警示所有人。
只要是能够警示他们,只要是能让他们清醒过来,不再犯自己同样的错误,少死一些同袍,他辛弃疾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惩罚,愿意自己的形象受损。
若以后能够打胜仗,能够记住教训,能稳扎稳打,耻辱……也是可以洗刷的。
其实,战争到了现在,对于大乾来说,已经赢了。
在萧奕的桌子上,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奏章,上面都是请求太子殿下回到长安监国。
意图也比较简单,那就是不能再打了。
首先,自然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太大,几十万大军出征,各种消耗加起来,每一天的出账,在户部那里,都能让戴光变成秃头,成为一个光头。
但是为了监国太子的大业,他也只能咬牙坚持,并且遵循太子殿下交给他的几个法宝,加大赋税的宽度。
然而,朝廷坚持是一回事儿,其他人的态度就又是一回事儿了。
世家也好、富商也好、豪绅也罢,他们总觉得自身的赋税实在是太重了,也一直觉得朝廷收取他们的赋税,就是为了打仗,要是不打仗了,他们的赋税肯定能降低不少。
至于什么民族大义,至于什么有国才有家的思想理念,他们是不知道的。
对于他们来说,自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这些人已经不想打了。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谁都知道,灭国之战不是那么好打的。
蒙元不是西夏,北燕也不是西夏。
这两个都是北地最强的国家,联手灭金,轻松拿下。
现在,大乾想要一举灭掉这两个国家,将会是如何艰难,又是如何危险。
很多人都清楚。
最后还有一点,自然是几十万将士们的家人,他们也担心打下去,自家的人最后战死沙场。
说白了,当大乾以很快地速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之后,大家都觉得大乾很强,既然很强,那就没必要再打下去,没必要还承担着这么大的消耗,也没必要死更多的士卒。
在这种情况下,萧奕下令让刚刚修整好的大乾禁军开始陆陆续续地北上。
而他也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到达了辛弃疾的大营。
其意图也很明显了。
那就是……蒙元必须亡国!
“辛卿。”
“末将在。”辛弃疾赶紧躬身应声。
“且坐。”
“喏。”
“哈林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
辛弃疾回道:“忽必烈手下还有两个成建制的万户,再加上,还有旭烈兀退守,蒙哥逃回去的万户等,加起来,还有十万余兵马。”
“根据探马来报,左玉北地,驻扎着一个万户,哈林东边、西边各有一个万户。”
萧奕点点头,蒙元的地图已经被他记在了脑海里面,听完辛弃疾的描述,他的脑海里面就已经浮现了具体位置。
“这么说,忽必烈已经下定决心死守哈林,我们和蒙元之间一定要有一场决战来定输赢?”
“是。”辛弃疾回道。
萧奕继续道:“朕记得,你当初为龙武军的将士吧?”
辛弃疾低着头,心中怔了一下,也不敢做他想,老老实实地回道:“回殿下,当年,末将科举未中,便打算从军,参加武举之后,被分到了龙武军。”
萧奕感慨地说道:“一晃,一年多过去了凤凰岭一战,孤还历历在目,因为那是孤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领兵作战。”
“那一战,孤在万军之中见到了你,一开始,你和其他士卒没什么区别。”
“但是,朕见到了你身为校尉,在军中似乎颇受尊重,便稍微打听了一下你的过往,得知你是弃文从武,还能参加武举,成为了校尉,身手不凡,才决定破格提拔。”
萧奕回忆往昔,躬身低头的辛弃疾也被带着回忆过往。
想想当初为何要弃文学武?
自然是为了出人头地。
可在军中几年,也不过是一个校尉。
凤凰岭一战,他很清楚,那将会是他的一个机会,一个能够被太子殿下赏识的机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